中國美術學院的前身,國立藝術院是中國第一個正式招收雕塑專業學生的教學單位。中國美院雕塑系近80年的歷史,見證了中國雕塑高等教育發展歷史,也見證了雕塑藝術的發展歷史。其中我們可以看到,學院的雕塑,在創作中一直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它為中國雕塑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和技術支持。
當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后,在所謂“85”美術新潮中,在雕塑方面,最主要的力量仍然是有著學院教育背景的藝術家,學院雕塑變革的過程中同樣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有學者指出,當今社會,是一個“沒有世界觀的社會” ,所謂沒有世界觀,乃是指個人生活的存在已經與宇宙失去了有機的意義聯系,只剩下作為主體的“占有性的個人”對作為客體的大自然赤裸裸的占有、征服關系。
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當代學院雕塑如何堅持自己的精神操守?學院雕塑如何才能繼續保持和發揮力量,這是一個需要特別探討的問題。
就是對于那些具有批判精神的當代雕塑而言,光是批判也還是不夠的。當代藝術需要建設新的價值體系,因為一般性的批判,已經很難給當代中國的精神文化注入更多的建設性的內容。也就是說,中國當代雕塑在關注中國的文化精神現實的同時,如何積極推動公民社會的建設,推動公共領域的交流和對話;在市場的條件下,如何促進積極健康的人格精神的培養;總體上,當代雕塑在如何建構當代精神價值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應該是學院雕塑家義不容辭的工作,它更應該是當代學院藝術的使命。
在這些作品中,我們看到了較強的精神性。也就是說,作為學院教師,他們在各自的專業上,都有自己研究的課題,有自己的專業方向,有自己思考的重點。每個教師的創作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各自的教學任務和不同的研究方向來進行的。這種問題意識和研究性的創作,應該是學院雕塑所不同于社會創作的地方。
比較而言,這些作品還表現出較濃郁的思辨氣質,這應該是中國美院雕塑教師在創作中的一貫特色,這與所謂觀念藝術還有所不同,如果說觀念藝術為了觀念的表達可以忽略視覺的因素,忽略技術手段的話,學院教師的作品,兼顧了觀念和視覺形式,兼顧了思想和技術。
在當代雕塑多元化的背景中,個人精神的獨立性變得日益重要。在這個展覽中,我們看到,總體上說,這些教師的作品比較個人化,他們始終圍繞著個人的思考和現階段面臨的問題來進行創作,只有聯系他們過去的作品,才能更清晰地看到他們各自的發展脈絡以及新的進展。中國美院雕塑系的教師一向比較強調個人方式而不傾向于從眾和跟風,這種獨立的學術品格在他們這次展覽的作品中再一次得到了映證。
針對問題、獨立思考、拉開距離、深入下去,這也許是當代學院雕塑尋找自身力量的所在,而重新確立當代雕塑的自身品質,重建當代藝術的價值系統,應該成為當代學院雕塑的方向。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