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曲阜和鄒城之間建“中華文化標志城”,上至政協(xié)委員,下至眾多網(wǎng)民都在罵。復旦葛劍雄教授在記者面前的口吻也越來退縮。他說他并不認同山東省選擇的方案,而是支持他自己的方案。針對他的方案本身,我想到如下幾點:
“文化副都”:
葛劍雄教授最自鳴得意的高招兒,1,認為可以代替北京的文化典禮儀式、展示、活動。2,建在濟寧比北京便宜、節(jié)約。
歷史上各朝確有“副都”這樣的事實。但是葛劍雄教授忽略了一點,從來沒有一個朝代是從空地上新建一個“副都”。通常都是前朝的首都,或者本朝的舊都。如東漢都洛陽。則西漢之長安有副都的意味;明成祖遷都北京,舊都南京成為副都;清兵入主北京, 原來的大本營盛京成為副都。這些“副都”的經(jīng)濟文化繁榮、人口密集已經(jīng)成為既成事實。Z/F絕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憑空造起。
花錢新造的這個副都,并不真的能起到分擔北京的文化典禮儀式、展示、活動壓力的作用。算上新建的花費,機場、道路等基礎設施的花費,算上國家各級領導人前往這個副都主持活動的成本,這個副都是肯定起不到節(jié)約作用的。說是濟寧的低價比北京便宜,嗬嗬,等到“中華文化標志城”建成了,濟寧的地價就不比北京便宜了吧。
就算是真的要建,選址也不應該是在山東。從西部大開發(fā)的戰(zhàn)略出發(fā),只能望西邊走呀。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展覽館”
“世界文化遺產”是什么意思?意思是那東西現(xiàn)在還在。要靠大家去那里參觀,交出錢來,用那些錢來維護。你建這么一個館,居心何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么意思?那東西是活生生的一種生活,離開了那個地方,那些人,那就蒸發(fā)掉了。另建一個場所,號稱要保存、延續(xù)“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批名錄518項中,請問,沒有蒙古草原的背景,叫兩個蒙古族人在濟寧唱蒙古長調和呼麥對嗎?你就不怕吳歌或川江號子 變了口音?壽山石雕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濟寧有壽山石嗎?就算能從福州運來石頭,茅臺酒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濟寧有赤水河的水質嗎?
“國家紀念堂”
意思相當于先賢祠吧,依我看,如果是要肯定國朝的權威,最好把天安門廣場中間的毛主席改稱“國家紀念堂”,位置才配得上這個名稱。如果是要延續(xù)傳統(tǒng),那對一個偉人的最高的榮譽應該是“配享孔廟”。
“中國文物展示館”
據(jù)說將主要以數(shù)碼、虛擬、三維的方式,集中展示國內全部館藏文物,以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國文物。
葛教授懂不懂新媒體呀。這樣的虛擬化的數(shù)字化的展示中心,明明只需要一個網(wǎng)站就搞定啦!為什么非要建一座展館?還是為了替某些人圈地。為了制造出工程機會。
中國各家博物館所藏有異,沒有一家博物館能夠容盡中國文化所有精華,這是好事。青年人必須全國旅行一圈,才能盡覽天下之寶,這是好事。促成了行萬里路的實現(xiàn)。何況,最好的博物館自己本身就是文物,像故宮。誰會愿意在一個虛擬展館里面過虛擬的癮?
該不該的問題
反對建所謂“中華文化標志城”,并不等同于反對精神價值的建設。在各地該博物館、圖書館,和在濟寧蓋“中華文化標志城”也完全是兩碼事。因為各地的博物館、圖書館是各地人民的真實的生活需求。而這么一座“中華文化標志城”完全是某個地方Z/F官員為了圈地,兼之好大喜功弄出來的狂想。反對的恰恰是因為看重精神價值,才會覺得花巨資在一個具體地點建一堆建筑,是做表面文章。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禮,不是蓋房子。要弘揚中華文化,教育部下道命令,明年起高考要考書法,不用花多少錢吧,效果比你的“中華文化標志城”要好得多。
我并不認為葛教授人格卑劣,被某些地方Z/F官員收買,替他們圈地搖旗吶喊。我也很愿意相信他很清白地只收過人家一箱咸鴨蛋。但是我認為他很笨。他至今自我支持的方案,都很笨。
駁葛劍雄方案:建“中華文化標志城”
駁葛劍雄方案:建“中華文化標志城”
駁葛劍雄方案:建“中華文化標志城”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