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地理優勢上對國際性機構的吸引力不言而喻,紐約麥克斯·朗畫廊(MAX LANG)作為一個同時代理中西方當代藝術家的畫廊參加了此次香港國際藝術展。在展覽結束后,我們第一時間采訪到了麥克斯朗畫廊(MAX LANG)亞洲代表李曉昀女士,她對這次香港國際藝術展看法或許能代表眾多參展的西方畫廊的意見。
西方的頂級藝術品在這里難以找到買家
上海證券報:這次2008年香港國際藝術展(ART HK)是由西方人來主導,因為他們看好亞洲市場,并希望將西方藝術品帶入亞洲市場,你認為這次展覽效果如何?它與美國的藝博會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李曉昀:作為第一屆,拿它和美國成型的藝博會做比較,還為時尚早。其實,ART HK在規模上不如去年的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 但從我自己的感受和聽到的消息看,ART HK的第一屆做的還沒有讓人失望。據我的同行說,ART HK在服務、組織等方面要比北京的藝博會好很多。這可能與香港本身整個社會基礎和整體素質有關。比如,對于外國展商而言,在參展的整個環節上,幾乎沒有語言障礙。但如果從銷售上來看,它和美國藝博會最大的區別就是西方的頂級藝術品在這里難以找到買家。據我所知,全場賣出的西方名家作品就只有勞森伯格的一張小幅作品。我們畫廊從銷售上來講,也非常讓人失望。我們也總結了一些內部問題,如攜帶的展品對市場的針對性不夠等,因為我們帶來的大多是西方的名家作品。此外,亞洲人對西方藝術家的認知度不夠也是不利于此次交易的重要因素。
上海證券報:歐美參展商帶去的是當代大師的作品還是現代大師的作品?
李曉昀:都有。但亞洲人對西方藝術家的認知度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安迪?沃霍爾在亞洲的知名度高,所以我們展位的一件安迪?沃霍爾的湯罐作品(價值90萬美元)仍舊吸引了很多人。但是,安迪?沃霍邊上的巴斯奎特的作品卻少有人問津,盡管這件作品可能是全場最貴的,售價高達700萬美元。
上海證券報:觀眾和買家以什么人為主?
李曉昀:開幕當天,有很多中國買家和業內人士都去了,也有不少西方人。我們的買家大多還是在亞洲工作和生活的西方人。
東西藝術圈存在差異
上海證券報:美國畫廊來亞洲參加藝博會的目的是什么?
李曉昀:最終的目的肯定還是要把西方的藝術品推銷到亞洲來。但我們也知道,目前亞洲市場尚處于培養階段,而且現實狀況比我們想像的要差得多。本來想至少能賣掉一兩件西方藝術家的作品,或者能賣出一些國際型的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但都沒有賣掉。在這背后,是由中國藝術圈和西方藝術圈的差異形成的尷尬。以嚴培明為例,我們帶來了一件他的精品,標價120萬美元,這件作品是從老板的私人收藏里拿出來的,很久沒有進入過市場,給它定價的最重要的參數就是最近的拍賣數據,最近嚴培明的拍賣價是180萬美元。但亞洲的買家都覺得高,說我們這完全是拍賣市場的價位。因為在國人心目中,拍賣價格一有水分,二不真實,而西方對拍賣市場的數據卻是非常尊重和信任的。
上海證券報:中國藏家有什么反映?
李曉昀:我認識的國內藏家都問過價錢,不少拍賣行也問過。不過,他們的心理價位是350多萬人民幣。這里面也存在亞洲和中國藏家對嚴培明的認知度的問題。嚴培明是一個國際型藝術家,他在國際藝術圈中的地位遠高于其在國內的地位。這是我們進入亞洲的藝博會后直接碰到的尷尬局面。我們帶入的展品中,其他藝術家如張洹、鄭國谷的作品也碰到類似問題。
香港具有潛力,還會再來
上海證券報:香港目前這樣的情況,美國的畫廊還會來嗎?
李曉昀:我聽到的呼聲還是要來。大家都認為香港的潛力是非常大的,至少從第一屆的組織、宣傳上,是沒有大毛病可挑剔的。像我們這樣銷售不理想的畫廊,都覺得還是可以去調整的。
當然,這和展會的主導者來自英語系國家也有關系。但這不僅是語言上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國際化的服務標準。
上海證券報:東亞其他區域的畫廊怎么樣?
李曉昀:來了不少,聽說銷售的不錯。但多是價位適中,在亞洲有好的認知度的藝術家的作品。今年,ART HK在時間上與紐約的春拍沖突了。參展之前,就已經料到不會有大藏家露面,因為大家都在關注紐約,錢也在往紐約流。同時,ART HK對外宣傳也在揚長避短,說展覽是針對年輕的藏家和版畫收藏群體,言下之意就是價位不會高的作品。因為香港本身并沒有大的藏家群體,尤其收藏當代藝術的藏家更少。所以其宣傳的重點,一是免稅,二是離東南亞、日韓等地方很近,能夠很容易地把亞洲區域的藏家吸引到香港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