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這圈子墮落了
齊帆是滬上民間收藏圈子中較為低調的一位現當代油畫收藏家。16歲起就流連于各個古玩店的他,如今則穿梭于各類藝術展館。他從不宣揚,只是孜孜不倦地研究著他喜歡的每一位畫家、每一幅作品,與友人交流、切磋。近20年過去了,低調的他仍然不免被那些信息靈通,嗅覺敏銳的拍賣行、畫廊、藝術機構、藝術經紀人所盯上,并成為他們追逐的對象。他看到太多收藏圈子不為人知的事情,因此,他直言不回諱地告訴記者,他不愿意成為媒體傳播的對象,他說:“收藏或收羅繪畫作品只是源于我從小就對文化、歷史以及一切美麗事物執著的熱愛。我不愿意讓人認為收藏這圈子與我有什么聯系,因為這圈子墮落了,在這個圈子里什么惡劣的事情都有人去做,文化的本源在他們那里被誤讀了!”這就是齊帆的心聲,因為收藏不是他的職業和身份,只是他的生活,他的生活與藝術是一體的。
藝術研究需要尋根溯源
齊帆認為自己對收藏如此酷愛源于兩點:第一就是對美的追求,第二就是認真的態度。“我認真了一輩子。”他說,“研究藝術就是從背年表開始,從了解藝術的歷史進程,從研究藝術的秩序開始。”
“只有研究歷史、尋根探源、知己知彼之后才能對美術有發言權”——這就是他對藝術、對收藏最直接的感悟。邊說,他邊將自己所收藏的藝術家的作品圖冊翻給記者看,并一一向記者精道地指出他對每一幅繪畫作品和每一位藝術家藝術表現特征的理解和提煉。一般來說,只要是他喜歡的藝術家,他都會花多年研究并跟蹤他們的創作之路。例如藝術家何家英他就持續研究了6、7年,所以他非常自信地說:“每一位我喜歡的藝術家,我都可以將他們的創作風格和藝術特征點出來。”所以,很多藝術家的仿品出現在他面前,他就能一眼識破。這也是為什么他既是眾多機構追逐的對象,同時也是很多畫商為之膽寒的人物,但是想找他“掌眼”的人還是不少。
收藏要按博物館的思路
他告訴記者,名家之作并非最佳收藏對象,因為再優秀、再知名的藝術家也非所有作品都是好的,大部分藝術家都只有顛峰時刻的創作是經典之作。回頭看看墻上他收藏的作品:甘肅省嘉峪關市美協主席房建平1997年的作品《漢子》、蘭州畫院院長韋博文的1995年 作品《陶樂·地聲·天鼓》等無不是這些藝術家創作生涯中最精粹的創作,盡管如今這些藝術家并非市場明星,但在藝術史中都劃下了重要的一筆。例如韋博文的《陶樂·地聲·天鼓》入選“第三屆中國油畫年展”優秀獎,他之所以喜歡這件作品正是因為作品中那種宏大的氣勢和鮮紅的色彩以及畫家對擊鼓人熱情與奔放的形體的把握和表現力。
他說:“收藏就要摸索博物館的收藏標準,博物館收藏什么,你就收藏什么。”因此,在他的電腦里,記者看到他20年來對各類藝術品的研究資料,包括有全國各地博物館的館藏藝術品的所有圖片,他告訴記者,他曾經為拍攝蘇州博物館的所有藏品,在蘇州博物館待了一整天,從博物館一開門就開始拍攝,直到全部拍下來。在他的電腦里,更有上百位中國現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庫。當他打開這些藝術家的資料庫,記者不禁為他所選擇的藝術家為之動容,很多藝術家都是一般人沒有關注的,但其作品的震撼力讓人震驚,尤其是齊帆如數家珍般的“釋圖”本領讓記者聽之入味。他說要理解一幅作品,就要站在畫家的立場去體會畫家創作時的思潮。
混亂的藝術市場干擾了收藏
這位率真的收藏家也無不直接地披露了當今藝術市場的混亂。他表示,現在很多機構包括畫廊、拍賣行的眾多舉動都是在“強奸藝術”,他們為了捧紅自己所代理的藝術家,為了要將某些藝術家的作品拍出高價,就不停地炒作,這些舉動就是在“強奸”收藏家的眼球,同時也擾亂了藝術家平靜的心態。在他看來,藝術家要創作出優秀的作品,關鍵還是要心平氣和,從技法上突破,因此他在選擇作品的時候首要看中藝術家的技法,同時藝術家的為人也是他所考察的因素之一。
他指出,盡管現在藝術市場非常火熱,但其中的混亂也阻礙了很多富人的進入。他說他身邊就有一些房地產商看到市場這么亂,而不敢下手買這些當代作品,情愿去買買古代書畫保險。因此,他建議那些有錢且喜歡藝術品的人,除了自己要研究之外,初期也需要人的指點。但重要的是要找到對藝術公正的人,這種人必須對藝術沒有偏好,必須是客觀地看待事物。這是他的建議,也是他一直以來對藝術的態度。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