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二十出頭的小伙子張瑞琦已躋身在古城西安的書法圈里,亦逐漸為人所知。他忠誠厚道,勤奮踏實,為人友善,深受長輩們的好評,也穩穩地一步一步擴大了同道朋友的圈子。也是從那時開始,打下了他未來書法事業的基礎。清代書法家傅山著名的論斷“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張瑞琦似乎是自覺的實踐著這一古訓,用人品道德與學養的修煉去靠近藝術,走進書法。
張瑞琦與書法的結緣開始于他的少年時代。入門顏真卿·顏楷體書的端莊博大,正人君子的高標風范令人仰慕。人品書法歷來備受推崇,見賢思齊,重視氣節的傅山敬仰之至。受此影響,瑞琦也為之心儀追慕多年,僅《勤禮碑》一帖,就下了十多年的功夫,從而打下了深厚的楷書基礎。
具備了較為堅實的基礎,多年來,瑞琦又轉益多師,得到前輩書法家薛鑄先生、吳三大先生的精心指導。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瑞琦恰是勤學善悟的青年,他在攀登書法藝術的道路上,也日日思考著如何構筑自己的書法之道。觀賞他的近作,不難發現,在行草方面,較多地吸收了明清書法家的精粹,但求不似之似而神似,善于側鋒取勢,再以富有節奏的提按使轉表達跌宕而流暢的美感。在他眾多的作品中,我們還讀到了他堅守傳統,不追流俗的嚴格的學習態度,以及正在走向成熟的不成熟的可愛可鞠。顯然,他為自己選擇了一條正確的同時又是非常艱難的學習道路。二十多年地不停探索,正是由于他視書法藝術之神圣,視書法藝術之博大精深,因而懷著那種令我贊賞的敬畏的精神。所以,和瑞琦經常相處的同道,觀賞他這些年的書法作品,就有穩步向前,日新月異的感受。
2006年的第八屆國展,他的力作長篇行書《赤壁賦》入選,可謂水到渠成。那幅作品形制新穎,氣魄典雅,鐵畫銀鉤,流暢自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瑞琦的篆刻是他主攻書法以外的用心之處。他的篆刻宗法秦漢,尤有悟于漢白文印。所治之印作樸實無華,端莊厚重,不故作奇特,但耐看可讀,自然而已。
總之,無論是他的書法,還是篆刻,在審美的價值取向上,均體現了他人格的穩健與誠厚。自古云“書如其人、印如其人”更能應證。用藝術表達自己,這便是真。真亦難能可貴,藝術有真,善和美才有了依附。
瑞琦現為陜西書學院院長。書學院作為專業書法創作研究機構和事業單位,建立已經二十年。最近三年,年逾花甲的專業人員已退休多人,瑞琦是書學院最年輕的專業人員,也是書學院創建初期入院的最年輕的“元老”。多年來,他除了認真鉆研專業以外,還做了大量的行政工作,具有極高的威信。現在他無可非議地擔任了院長,對他又是一個新的起點和挑戰。他除了要用很大的精力抓書學院的行政事務,還要用更大的精力鉆研畢生鐘愛的書法藝術,真是任重而道遠。
在此,我們相信瑞琦在他的書法藝術道路上,一定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江文
早就知道張瑞琦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早就看過瑞琦先生的畫冊并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早就有親自采訪瑞琦先生的夙愿,可我總是無緣相識。初識張瑞琦先生是在我們報社舉辦的2008年書畫藝術名家新春聯誼會上,當時來了40多位書畫家,我沒有時間一一照顧大家,遠遠地看到瑞琦先生埋頭寫字,后來又寫了許多對聯,給我的深刻印象是:他為人實在,勤奮耐勞。當我有時間走近瑞琦先生的書桌前時,看到他的書法那真是:運筆挺勁、暢達有韻、瀟灑飄逸而又骨氣卓然。他書寫的每一個字,每個字的結構,每一個筆畫,每一個筆畫的韻律感和節奏感以及用墨用筆的技巧,都很隨意,很有跳躍感,非常生動,越看越耐看,越看越好看。
盛唐以前的書法家喜用濃墨,瑞琦先生同樣如此,墨焦而不施水,常因墨枯而產生飛白,使得瑞琦的書法顯現出蒼勁雄偉的藝術效果,耐人尋味。書法的最大特征在于他書法中的書寫意味,凡是看過瑞琦先生寫字的人都知道,他寫字常常是從容不迫,下筆連綿不絕,筆如烏錐劃沙又如逆水行槳,常使觀看者不敢喘息,大為贊嘆。
瑞琦先生總是不分節假日、不分晝夜、如饑似渴、廢寢忘食,全身心地投入到藝術的海洋中,他每一天都抓緊點滴時間創作。他知識淵博,勤奮好學,再忙再累也要博覽群書,只要有一點空就埋頭讀書和練習書法。他如饑似渴地汲取古代書法的精髓,廢寢忘食地研究當代書畫的最新成果,每天晚上臨睡前總要看書,有時練書法到深夜兩三點還要再看一會兒書。他說每一本書里,每一位書畫家都有自己的精華,哪怕只有一點可借鑒的,或者有一點啟示的話,都是應該好好地認真學習,都是萬分寶貴的經驗。
他蘊含著秦嶺大山誠厚的本質,又具有受過高等教育、熟諳現代藝術文明的優異素質,博采眾家之長,汲取中華傳統瑰寶之靈氣,在藝術創作的征途上,勤奮好學、不懈求索。他是一個心勁極高、悟性很強、頑強執著的人。他認為知識無止境,學涯無邊際,需要不斷的進取,需要用畢生的精力去探索、去拼搏。
我們相信張瑞琦先生在浩瀚無垠的藝術海洋里,一定能夠搏風擊浪揚帆遠航,再接再厲創造燦爛輝煌的明天。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