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時春拍本月23日在北京亞洲大酒店結束,此次春拍最大的亮點,是謝稚柳陳佩秋共同收藏的21件宋元明清書札集中上拍。拍前,這批拍品因估價在500萬至600萬,引起一些業內人士的感慨和不滿,“只相當于當代油畫家周春芽畫的一只‘綠狗’的價格。”并據此分析當前書畫拍賣市場厚今薄古,相對于當代藝術的火爆,古代書畫被冷落。因謝稚柳先生是常州走出去的書畫大家,本版上期也作了轉載。而待拍賣最終落槌,謝稚柳陳佩秋收藏的21件宋元明清書札及陳佩秋提供的兩件古畫,最終拍得1416.1萬,加上12%的傭金,成交價達到了1586萬,所以,一位這次始終參與匡時春拍的業內人士戲言:截玉軒的這批古代字畫的價格可以買好幾條“綠狗”了。可見古代書畫在當今拍賣市場并不冷,關鍵還是看作品過不過硬。
古代書畫收藏從帝王情結轉向追捧文化名人
古代文化名人的作品逐漸受到市場追捧,書畫市場有跡象從帝王情結向文化名人轉向。以往的書畫拍賣市場,藏家多熱衷于皇帝作品及皇宮藏品,近來,則開始對古代文化名人的佳作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熱情,反映出近年藏家文化品位和審美趣味有所提升。謝稚柳陳佩秋伉儷花費幾十年精力收藏的這21件宋元明清書札,包括宋以來的著名文人宋濂、王守仁、祝允明、陳繼儒、鄒之麟、吳歷等人的書札或詩稿,尤其是毛澤東一生推崇的宋代文學家、文學名著《容齋隨筆》的作者洪邁,元代大書家柯九思、楊維楨,元代文學家、戲曲家張養浩的作品傳世均極為罕見。拍賣會上,洪邁的僅0.7平尺的行書新茗帖以290萬成交(估價80萬-100萬);楊維楨的草書致辭松月軒主手札拍得240萬;柯九思的行楷題趙孟頫補書唐人臨王右軍瞻漢二帖,均只有0.3平尺,拍得210萬;柯九思的另一件行書七言詩帖,也僅0.8平尺,約一本翻開的《讀者文摘》大小,也拍得95萬。以“知行合一”聞世的明代哲學家王守仁,并非以書法聞名,而他的一張連落款帶日期不過百字的便條,也拍得了15萬。這位當年儉樸一生,屢遭發配,顛沛流離的正直文官,是怎么也不會想到的。
古代字畫并非沾“古”沾“文”即貴,唯“優”唯“好”受捧
字畫價格也并非一沾“古舊”即貴,一沾“文名”就高。同樣是明代祝允明的書札,一件0.9平尺的行草書手札拍得36萬,而一件1.3平尺的沈周山水的題跋(行書)僅拍得7萬元。業內人士評,前件信札,行草間出,信手寫來,取法純粹,內容直抒胸臆,故信筆疾書,了無掛礙,洋洋灑灑,盡興而為,雖為短札,卻遠勝于祝氏眾多的鴻篇巨制。市場也便有相應的價格回應。
古代書畫市場不是“冷”,而是“慎”
古代字畫市場水深浪險,真假難以鑒定,收藏門檻高,一般人不敢輕率參與,才使得古代書畫的拍賣顯得謹慎理智,不像當代藝術拍賣那樣活躍火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