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1日,中國民生銀行在北京炎黃藝術館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宣布正式運營管理炎黃藝術館,其品牌管理部總經理何炬星出任館長。民生銀行行長王浵世稱,民生銀行將通過持續的資金投入,把炎黃藝術館打造成一流的公益性美術館。
作為中國最早的民辦公助美術館,炎黃藝術館在成立18年后首次變革。此前,北京的今日美術館、上海證大現代美術館、南京四方美術館等諸多民營美術館已經在中國火熱的藝術市場中各出奇招,試圖制造當代藝術新的高潮。
獨立管理,美術館發展各出心裁
今天,在業內知名度較高的今日美術館、證大現代美術館、四方美術館等以企業投資為主的藝術機構十分活躍,北京、上海、南京三地漸成鼎立之勢。
這三家民營美術館都采取的是相對獨立的管理體系——對出資方負責的館長負責制。美術館的投資方并不參與美術館的運作,美術館各項管理事務如人事、財務、收藏等都由館長負責。但對于美術館的發展卻有各自的應對策略。
今日美術館建成之初,媒體一片質疑——大多數人認為這個燒掉了3500萬元的項目不過是投資人張寶全的一次玩票——對于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的張寶全來說,沒有任何專業背景每年砸500萬來經營是件很危險的事。
“美術館每年的開支,僅靠展覽活動是不可能維持的。一個美術館要有長遠發展的獨立運作方式。”館長張子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所提到的“獨立運作”方式指向多元,做展覽、出雜志、租用場地給企業或其他機構作展示……資金來源的相對多樣化使得今日美術館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與投資企業保持距離。
張寶全是個懂得“居安思危”的地產商人,“我預計,未來房地產一級市場的規模和利潤都將會被攤薄……每年我花500多萬來維持今日美術館,假如它不能給我帶來收益,可能房地產生意好了我就投錢,房地產生意不好美術館就得關門。所以,為長久計,必須走藝術產業這條路。”張寶全的高明就在于他對美術館的定位方向準確,并且貫徹執行——資金來源的相對多元化,資金和業務運作上的獨立性,使得今日美術館在展覽和收藏方面優于其他民營美術館。今年10月,由策展人黃篤擔綱的首屆今日文獻展成功落幕,今日美術館在業內的影響力穩步提升。
“上海證大現代美術館作為上海證大集團的一個品牌策略,每年都可以向企業開出預算,獲得批準后即可獲得企業撥款。”證大現代美術館館長沈其斌介紹說,今年美術館運營的2000萬元資金幾乎全部都來自企業,強勁的資金注入樹立了美術館的品牌,品牌的優勢又可以吸收到社會及基金會的贊助,這樣的一個良性循環,保證了上海證大資金鏈的穩定性和長久性。
“我們現在已經清醒地意識到,要結合本土現狀,打破非贏利博物館模式,為博物館注入營銷、推廣的理念,這樣才能促使博物館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本支持。西方的博物館幾十年來基本是靠館長討生活,就是向社會尋求贊助的模式。今天的博物館館長要會經營以支持博物館更好地發展。這是我認定的未來的方向。”沈其斌如此闡述美術館經營理念。
四方美術館由南京四方集團投資興建,美術館本身沒有收入,其運營資金也主要依賴企業撥款。館長李小山介紹說,美術館以舉辦小型展覽為主,展覽需要資金雖然較少,但是其資金來源的單一性,很容易受到一些不定因素的影響。如四方美術館以收藏為主,但是隨著藝術作品價格飆升,收藏成本加大,其資金壓力不言而喻。
四方美術館特點是展覽策劃兩條腿走路,一條是由館長策展,另一條是從外面邀請策展人策劃展覽,其學術標準由館長李小山把握,并沒有成立學術委員會以保證展覽的學術性。由于四方美術館地處缺乏當代藝術氛圍的南京,雖然也不斷做當代藝術展,但是仍然具有很大的地域局限性。
亟待國家政策和法規支持
“目前國內還未出臺較為完備的解決民營美術館的諸如稅收、捐贈等具體問題的有關法規,致使國內企業無心捐贈,國外基金無法介入,美術館資金來源單一化。”中央美院人文學院副院長余丁對于民營美術館的發展頗為憂慮。
今日美術館館長張子康表示,目前急需健全的是擴大優惠稅種和稅收優惠對象,以及享受捐贈稅收扣除優惠的范圍和捐贈渠道。這樣可以促進基金會的成立和健康發展,為民營美術館爭取更多的資金。
幾乎所有的企業模式的美術館都在對“同額免稅”政策翹首以盼,但問題是,如果美術館依然屬于企業,企業向下屬的美術館投入資金,政府再給予其免稅的政策優惠,企業就成了雙重的獲利者。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美術館必須先脫離企業,獲得獨立的社會身份,企業的資金投入只是作為捐贈,而不是向下屬的文化產業部門投資,企業才能因為這一捐贈行為而享受“同額免稅”。
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周林研究員認為,目前我們雖然已有《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等非贏利組織的有關法規,但現有法律體系對非贏利組織還缺乏細節上的明確規定,無法適應當前非贏利組織的發展。
放寬和優化當前民營美術館的制度空間也被提上日程。一位想設立民營美術館的投資人說:“政府應當盡快簡化民營美術館設立手續,降低設立門檻,破除限制。”民營美術館的發展應該和政策體制的健全過程同步進行,美術館需要時間完善自身,體制的健全更需要一個過程。只有制定出符合國情的方針政策才能真正促進民營美術館的健康發展。
專業人才是發展的保障
不能否認,資本對藝術的介入是這股民營美術館熱潮涌動的根本原因,但并非唯一條件。“目前話語權掌握在資本占有者手中。”李小山說。這位當年從寫文章到策展一路走來的批評家現在也成為與資本共舞的人。“現在的情況和當年不同。我們當年是很單純的,寫東西、策展。現在面臨的最大難點是你如何去面對資本。”李小山在前不久舉辦的批評家年會上直言,今后不再寫一篇收費文章,也是對資本在藝術市場中主角地位的一種回應。
“引進專業的管理和經營人才,加強管理,提高人員素質是民營美術館發展的重要保障。”幾乎每一家民營美術館都在強調人才引進的重要性,但對于目前中國的人才培養機制來說,中央美院等高校在2003年才設立了與當代藝術相關的藝術管理專業,人才缺口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目前美術館人才流動性很大,改變目前的人才狀況,需要政府給予戶口指標、擴大學術研究等政策。”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璜生曾對于人才的流失深深感嘆,對于民營美術館更是如此,爭取人才、引進人才、留住人才是關系到民營美術館長遠發展的至關條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