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春花之燦爛
——觀周春芽《三月的龍泉》
◎楊 柳

初見周春芽這幅《三月的龍泉》恰巧趕在陽春三月。古人稱三月為“桃月”,確實是很應景的。從“灼灼其華”的夭夭桃枝,到“落英繽紛”的世外桃源,桃花一直是構成中國古典審美意趣的重要元素。對周春芽來說,這片桃林的繁茂,源于一次偶行,更是一次新生命的綻放。
從90年代末起,周春芽就開始了對桃花題材的嘗試,不過相比于當時氣勢如虹的“綠狗”們,桃花還僅僅是點綴。不過,我們不妨將這些點綴視作被畫家認為“純屬偶然”的“桃花系列”的萌芽。在周春芽看來,“綠狗是一個非常強烈的、很刺激的一個東西。同時,我想要有一盆花在里頭,跟他軟一下,有個對比”。這個對比在“綠狗”的原型——一條名叫“黑根”的德國牧羊犬死后一年半,才有了真正的契機。2006年的春天,已消沉了整整一年的周春芽和朋友們一起去成都龍泉看桃花,當滿山遍野的粉紅色剎那間撲入眼簾,周春芽猛然感到了“原始生命力量的律動”,深受震撼。從零落成泥,到春色滿園,自然界中最普通不過的生命輪回,卻觸動著古往今來無數敏感的心靈,成就了燦若星河的華美篇章。周春芽說:“桃花的溫和艷麗和狼狗的暴力并置在一起,形成一種強烈的視覺和心理反差,讓我著迷”。在這次由“暴力”到“溫和”的轉換中,桃花已不僅僅是對畫家對三月龍泉的記憶和表達,更是包裹著生命能量的特殊符號。
《三月的龍泉》選取了龍泉桃源中的一處近景,大膽采用了極具視覺沖擊力的純色:蔚藍的天色,鮮綠的枝葉,映襯著粉色的花朵,明艷可人。在周春芽看來,“桃花這個紅色,有點意思,紅得很特別,它不是很鮮艷,有點曖昧,紅得很舒服。”我們可以看到,花瓣中心的一抹桃紅與四周的粉白相互糅合,似有牽扯之態,在畫家恣意酣暢的涂抹、旋轉、點畫中,渾渾然地透著明媚的春意。兩枝桃花主干呈U字形向畫面上方延展,伸張出春天特有的舒張感。周春芽充分發揮了油彩的視覺沖擊力,同時又運用寫意的筆法,使整幅畫面顯得充實、通透,呈現出略帶厚重的水墨畫般的流動感。著名評論家栗憲庭曾這樣評價周春芽的桃花:“雖有點色情的味道,但桃花是寫意的,是用中國傳統寫意筆法來畫油畫,比較純熟,揮灑自如”。
可以說,“桃花系列”是周春芽繼90年代的“山石系列”之后融合中西繪畫的又一次探索。1986年,周春芽受邀前往德國卡塞爾學習,深受當時盛行的新表現主義的影響。周春芽回憶說:“當我第一次看到施納貝爾、齊亞和巴塞利茨等人的作品時,那種帶有象征主義的畫面,強烈的色彩和凝重的筆觸給了我巨大的沖擊。我第一次感到原來油畫還可以這樣畫。”但在遠離故土的異國他鄉,在悠悠然的古琴聲中,他又深深感受到中國古典文化的召喚。回國后,他潛心琢磨起文人畫的丹青妙筆,順著蘇軾、王蒙、倪瓚、董其昌、石濤、八大、黃賓虹開始了向中國傳統繪畫的精神回歸。因此,他感謝“表現主義”,也感謝“文人畫”。在“桃花系列”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將水墨藝術成功運用于當代油畫的意象之中;同時又打破了桃花作品羞澀、雅致的慣常風格,借助絢麗的色彩、奔放的筆意賦予了傳統審美對象新的詮釋,將中國人溫雅含蓄的氣質與熱情本真的生命能量合而為一。花非花,這是周春芽一次個展的名稱,也是一個由桃花構筑起來的意象世界。美術評論家呂澎將周春芽的繪畫稱作“大寫意表現主義”:他將新表現主義手法與中國傳統的筆墨意趣和水墨觀念融入作品,在個體情感的真實體驗中,達成了構成、筆觸、色彩、肌理及畫面主題的完美結合,是西方表現主義和傳統國畫多元對應的和諧。
周春芽(b. 1955) 三月的龍泉
布面 油畫
2006年作
出版:《花非花》,P62-63,2006年。
展覽:2006年“花非花”,北京·宋莊美術館。
說明:附本作品展覽現場圖片及畫家與本作品的合影。
ZHOU CHUNYA(b. 1955) PEACH BLOSSOMS IN SPRING
Oil on canvas
Dated 2006
Publication: Flower, not flower, P62-63, 2006.
Exhibition: “Flower, not flower”, Beijing, 2006.
Note: Attached the pictures of the exhibition.
120×150cm
“花非花”展覽現場,栗憲庭與周春芽等人在本作品前合影。
“花非花”展覽現場,周春芽拍攝本作留念。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