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醉后”《湘夫人》
◎瑞菊子

《湘夫人》是傅抱石一生所畫屈原《九歌》題材中的一件極為精彩的作品,縱105厘米,橫62厘米,設色紙本。《九歌》相傳是夏代與祭祀有關的樂歌,屈原的《九歌》是在民間祭祀樂歌的基礎上加工創作的一組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優美詩篇,其中的“九”表示多數,并非實指,包括《東皇太乙》、《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等十一篇,祭祀的對象是天神、地祇、人鬼。湘君和湘夫人都是湘水之神,湘君為男神,舊說指舜。傳說帝堯的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舜,舜于南巡時死于蒼梧,二妃尋至,自投湘水,成為湘水女神,即湘夫人。屈原的《湘夫人》描寫的是湘君對湘夫人的殷切思念以及不能相遇的怨悵,敘述的是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
傅抱石畫《九歌》題材是受郭沫若的影響,當時他們都在重慶,郭沫若正在研究屈原和《九歌》,并進行戲劇《屈原》的創作。傅抱石十分崇拜這位偉大的詩人,《九歌》因此成為他熱衷表現的繪畫題材。
他的第一幅《湘夫人》繪于1943年12月17日,尺幅與此圖基本一致,畫上除了全文錄寫《湘夫人》詩以外,還有長題敘說繪畫緣由。12月17日,是他的女兒益珊四周歲生日,此時日寇強兵壓境,戰火燒至湖南沅澧之間。這天他取出《楚辭》,為夫人羅時慧吟誦《湘夫人》,讀至“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時,不禁神情悲憫,夫婦二人相對無言,于是援筆瀉情,繪制一幅《湘夫人》。此畫后來在郭沫若50壽誕時送給了他,郭沫若又將它轉贈周恩來,并由周恩來把它帶回陜北。整個過程發生在1943年末至1944年的11月之間。(畫藏中南海,參見《中南海珍藏書畫集》)。從此傅抱石不斷涉及《九歌》題材創作,所繪《湘夫人》都是心血之作。
如果說第一幅《湘夫人》傅抱石是為悲憫憂國而作,這一幅《湘夫人》則是傳達了他的喜悅之情。轉眼過了將近兩年,此時日本已經無條件投降,抗戰勝利,舉國歡騰。稍前數日,傅抱石也繪一幅《湘夫人》,圖中湘夫人取側面相,少見且極為精美,畫為陳之佛長女嗣雪作。日本投降了,畫家心里痛快,借著筆墨渲瀉,那是一份喜悅。相隔不數日,他又畫了這幅《湘夫人》,時間是乙酉(1945)九月十日。畫作于生宣紙上,先繪出人物并敷染上色,然后礬水潑灑,營造瓢潑雨境,其效果令人仿佛置身其間,有痛快淋漓之感。據說傅抱石以此法繪《湘夫人》的作品僅數件而已。畫中湘夫人仄身側立風雨中,淡墨勾勒的體廓,線條勁爽、下筆肯定,如得神助,飄拂的衣袂、發辮與風雨同斜,側身凝望間,眸子里噙著的是渴望與思念……屈原的《湘夫人》描寫的是湘君對湘夫人的殷切思念和不能相遇的怨悵,其實,這既是湘君的思念,也是湘夫人的思念。傅抱石是一位充滿激情的畫家,可是每畫人物卻分外沉靜,故而能夠秉筆傳情,準確地表達屈原的詩意。此畫曾經傅二石先生鑒定,二石先生見后即說,這是他所見到的其父親所作“湘夫人”題材作品中最精彩的一幅,比當年郭沫若50壽誕時他父親繪贈的那幅《湘夫人》還要精彩!并且說這幅作品最初的收藏者是當年法國駐華使館的文化參贊,當年法國大使甚至幽默地說,法國政府發給我們的工資都讓傅抱石先生賺走了!
“往往醉后”是傅抱石在得意之作上常鈐的閑章。的確,這幅作品是傅抱石先生的絕妙之作,是他“往往醉后”的神來之筆!
傅抱石(1904~1965) 湘夫人
設色紙本 鏡片 1945年作 105×62cm
說明:傅二石鑒定為真跡精品,并附簽名證書。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