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姿不妍 無色不媚
——陸包山《牡丹圖軸》欣賞
◎胡西林
陸包山就是陸治,明代中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因居太湖包山,故以“包山”、“包山子”為號。此人不吝財富,守孝禮德,清初學者姜紹書盛贊陸包山性格人品,在其《無聲詩史》中對陸包山的“倜儻嗜義”多有記述。陸包山原有“腴田數頃”,為建先祠毫不猶豫如數盡棄,故得“孝友”美稱。陸包山詩文俱佳,善行楷,尤其心通繪事,但是他沒有功名,僅為諸生“學歷”。后來入了祝允明、文徵明的門,做了弟子,祝允明是舉人,文徵明也沒有功名,師生倆屬“一丘之貉”。稍微不同的是,文徵明于正德末年54歲時以諸生歲貢薦試吏部,一度在翰林院里充當待詔差使,陸包山的才學當年也得到督學欣賞,嘉為貢生,但終因不得功名而另擇生計,從此他于仕途不以為然,50多歲開始衣處士服,隱支硎山(在吳縣境內,因晉支遁隱此得名),種菊自賞,生活雖清苦,但是很有詩意。詩意可以從快樂中來,也可以從困苦中來,就像李白是一種詩意,杜甫也是一種詩意一樣。陸包山在清苦中做人,卻甚為清高,拒絕別人同情,苦中自樂。曾有貴官子弟慕陸包山人品而求其畫,陸包山欣然答應,繪數幅贈之。取畫時,貴官子弟以厚幣酬謝,不料陸包山非但拒收人家酬金,還收回了所繪之畫,令對方尷尬。在他看來,本來是知人悅畫,現在味道全變了,那是在污辱他。這是他的做人態度,也是他的繪畫面貌,故其畫山水用筆峻厲,造景奇險,設色雖暖調,畫面卻清寂;作花卉姿態清雅,艷而不俗,與其孤寂清高的詩意人生同出一脈。
《牡丹圖》就是一幅富有詩意的花卉佳作。
照說牡丹以富貴喜人,所以歷代畫家畫牡丹都是燦爛熱烈,而在陸包山的筆下,一紅一白的折枝雙花,無論花姿花色都是在素樸中呈現一種淡雅的韻致,讓人觀賞的時候頗得一份雅思。大千世界什么都在變,什么都會變,四、五百年前明代的仕女或者村姑們,其妝束與今天的小姐們相去幾乎不留蹤影,然而植物世界卻是守志不移,一支牡丹,古今無異,嬈艷的依然嬈艷,圣潔的依然圣潔。可是賦形紙上就不一樣了,花姿花色因人而異,有多少學養,得多少雅韻,畫家高下由此定矣!陸包山既非士大夫,也非入得了宮的畫家,不過一“園丁”而已,畫畫卻頗得哲人旨趣,晚年隱居支硎山也不以為自己善畫,而是荷鋤種花,苦樂度日。他是先種花再賞花而后畫花,用今天的話說,是先有生活,再有藝術,故而信筆拈來都得佳趣。此等高手最知道花無姿不妍,無色不媚,而姿過則佻,色艷則俗的道理,所以能做到持一顆平常心為人為藝,其實是已將俗塵拂去。故而在包山子筆下,畫牡丹即便燦爛,也不張揚,因為他懂得,花亦明理,美在姿色間,又不惟姿色二字。
此畫作于何時何地,畫家沒有作交待,但是從畫上題詩及所鈐印章看,應該是包山子隱居支硎山之后的作品。四百多年來,此作先后經過多位名人遞藏,可謂流傳有序:康熙乾隆年間歸父子兩代進士、且均為朝廷大吏的著名收藏家勵廷儀、勵宗萬收藏,后傳為光緒六年進士、光緒帝師梁鼎芬所有,1930年由著名收藏家、寶宋室主人廈門林朗庵帶入日本,之后林朗庵又將其帶到臺灣……紅白二支牡丹,儼然如明代村姑姊妹,四百多年來以其淡雅的韻致,悅人無數。
陸 治(1496~1576) 牡丹圖
設色紙本 立軸 120×32cm
著錄:
《澄懷堂書畫總目次》P83,昭和六年澄懷堂刊行。
《澄懷堂書畫總目次》P83,昭和六年澄懷堂刊行。
說明:
勵廷儀、勵宗萬、梁鼎芬收藏,林朗庵題跋。內藤虎題簽。
勵廷儀、勵宗萬、梁鼎芬收藏,林朗庵題跋。內藤虎題簽。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