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題跋說往事
——王原祁《仿黃鶴山樵山水》簡介
◎瑞菊子

王原祁(1642~1715) 倣黃鶴山樵山水水墨紙本 1699年作 89.5×45.3cm
說明:此拍品為吳待秋舊藏。
中國畫講究詩書畫印的綜合效果,這種講究不僅僅來自畫面的形式需要,更來自所繪作品內涵表達的需要,所以有能耐的畫家都會在題款的時候極盡能事,以促進畫面與款題的和諧統一,即所謂題畫藝術。《仿黃鶴山樵山水》的題跋就是信手拈成的文字,屬于記事性質。如果單從形式看,這是王原祁最常見的題款形式:高遠構圖,矩形橫款,款字幾乎壓住了山峰,氣勢卻與天接。王原祁是山水畫大家,他當然知道畫山并非無窮高才見巍峨,頂上有限山的高低就被具體化了。更有一路峰巒疊嶂,丘壑交錯,氣勢在云水盤繞中逶迤而出——這位有著深厚學養的畫家作山水講究龍脈關系,所謂龍脈就是指山水畫的丘壑,構圖中的起伏、開合、分合、虛實、動感等等,以及由這些匯合而成的整幅作品的視覺氣勢。題款是一幅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王原祁當然要將它納入龍脈的相合關系中加以表現,所以,他題款無論字多字少,也無論橫題豎題,總是與畫面相互映襯。《仿黃鶴山樵山水》正是一件很好地體現了王原祁的這一美學理念的作品。
可是,當我們仔細閱讀畫上款識的時候,發現這段款識并不是王原祁作畫當時所題,而是時隔幾個月后追題上去的。其中過程,頗有意味。
此畫作于康熙己卯即1699年,時年王原祁58歲。前一年王原祁的父親王揆去世,王原祁從京城趕回老家太倉服喪,作此畫時,服喪已除,但尚未往京城復職。身心俱閑的王原祁以詩文丹青度日,也時常與友人往游,“谷口小筑齋”便是他小住一時的去處。這兒不僅環境優美,雅舍宜人,更因為主人遣其子相隨侍奉優禮款待,令王原祁“坐臥其中,意甚適也”。而且,主人的兒子“讀書之暇,酷嗜筆墨”更讓王原祁心生歡喜,所以,不等主人開口,他就主動以黃鶴山樵筆法繪一幅山水為其兒子作摹本,以幫助他畫畫的時候少走彎路。傳統文人都有美德,盡管此時王原祁畫山水早已名滿京城,并且在康熙朝里做著優裕而體面的京官,那身段在好學的晚輩面前是怎么也擺不起來的。可是偏偏好事多磨,離開小筑齋回到家后發現,這幅作品竟然被他帶回來了!這讓王原祁過意不去。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鋪紙濡毫,以渴筆焦墨再對作品層層皴擦,進行二度創作。就這樣,一幅本來是為人作摹本的畫在天意美德的合成下終于繪成了一幅山水精品。但是直到這時,王原祁并沒有對這幅《仿黃鶴山樵山水》進行題款。五個月后,他攜畫再往谷口小筑齋,不料主人已經駕鶴西去,王原祁感由心生,多有愧疚,在小筑齋里借當年王獻之辭世時其弟王徽之取獻之生前愛琴彈而不鳴的典故作比,將這一過程題于畫端,這就是王原祁《仿黃鶴山樵山水》的成畫過程。信手拈來的文字,卻是一段多么文人的雅題啊!它與山水合為一體,既得龍脈之勢,更傳文化雅韻,為后人添一段美談。毫無疑問,這樣的作品在王原祁眾多傳世作品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此畫原為一位重要海派畫家、收藏家所收藏。1966年文革事起,這位著名畫家、收藏家的家被抄,許多藏品被造反派掠走,此作(還有其他作品)是在事先得到風聲的情況下,先行取出截去軸頭、剪去裱邊后折疊匿藏才得以躲過劫難,而畫上的折痕作為歷史印記永遠“鈐”在了這幅作品上,那是天印啊,昭示后人永不忘記那段歷史。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