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節德藝高 法書照眼明
——讀傅山《臨諸體帖》卷
◎胡文虎

傅 山(1605~1690) 行草書臨古帖數種 綾本 手卷 1664年作
畫心:22×391.5cm 跋文:26×28cm
中國書法到明代晚期,各家風格爭奇斗艷,追求個性。倪元璐、黃道周、王鐸、張瑞圖、傅山等,都屬“晚明書派”。由明入清的野逸高士、畫壇高手,如傅山、龔賢、八大、石濤等,遺民情懷、不滿清王朝統治,隱遁山林,身世蕭索,寄情翰墨,他們借書畫抒發自己郁懣胸懷,故作品個性強烈,傅山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傅山(1607—1684)字青主,號公之它、真山、石道人、嗇廬、僑黃老人、老蘗禪、五峰道人等,山西曲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醫學家、畫家和書法家。十四歲補博士弟子員,二十歲補稟、為督學袁繼咸器重。明末官場腐敗,傅山苦持氣節、不阿權貴。他的書法能顯赫當時,名震近四百年,成為“明末書派”中出類拔萃者,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方面:
一、崇禎九年,袁繼咸為閹黨張振孫所誣,逮京入獄。傅山以諸生受知,步行千里,隨至京,為出申冤揭帖,赴闕鳴冤,繼咸得獲釋。自此,義聞于天下。
二、他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崇禎甲申(1644年)明亡,他易道士服,戴皇冠,穿朱衣,居于土穴之中,以示不忘“朱明”。順治十一年(1654年)被控與南方抗清組織有連,遂下太原獄,他抗詞不屈,絕食九日,后經紀映鐘等營救,得出獄。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開“博學鴻詞”科,羅致明末遺賢。給事中李宗孔等薦傅山于朝,他托疾固辭。地方官令役夫強抬其床赴京,仍拒不入試。康熙帝因其老病,特加中書舍人以示恩寵。眾官勸其入闕謝恩,堅辭不往。其倔強的性格,高尚的民族氣節為人稱頌,奔走相告。
三、傅山博學多識,經史之外兼工佛、道、書法、繪畫、詩詞及音韻訓詁之學。其家世代行醫,明亡后,傅山以醫問世,凡沉疴痼疾,手到病除,登門求方者戶常滿,世以“醫圣”稱之。
四、在書法藝術方面,傅山追求獨特、倔強的意趣。他嘗論其書曰:“弱冠學晉、唐人楷法,皆不能肖。及得松雪、香山墨跡,愛其圓轉流麗,稍臨之,則遂亂真矣。已而乃愧之曰,是如學正人君子者,每覺觚稜難近,降與匪人游,不覺其日親者。松雪曷嘗不學右軍,而結果淺俗,至類駒王之無骨,心術壞而手隨之也,于是復學顏太師。因語人學書之法: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如上所述,可見傅山人品之高、氣節之高、醫德之高、書品之高。因此近四百年來其聲望與王鐸并譽而有過之。
謝稚柳先生曾說:“傅山自言能辭董其昌,特擅狂草,縱橫飛蕩,如舞丈八蛇矛,猶有晚明狂肆的習性。”傅山書法遠宗鐘、王、顏、米,兼收王鐸諸人之長,于篆、隸、楷、行、草均能自立門戶,行、草更負盛譽。《臨諸體帖》卷,綾本,縱22 cm,橫391.5 cm,是1664年傅山五十八歲時為輔丈所臨晉、唐諸家法帖,書體有楷、隸、行、草、章草等,各體皆備,由此可見他學習傳統的深厚功底。傅山在此卷后自識:今年點壞綾絹幾數十匹矣,復承輔丈以此督諸體,老臂痛弱,不能靈通,手懶塞責,不足觀也。憶十四五年前,抄書日一二萬字時如夢,究竟亦中此傷,于今勉作數字,即背攣頭運,是以旋之廿余日,乃能終此。初欲臨魯公《爭坐位帖》,恐病臂不能瘦勁,唐突取笑,而魯郡開國顏公等字樣終不去心,卷末輒鳴此意。甲辰七月一日,傅山。
他回憶四十多歲時,每天抄書一二萬字,一年光是寫掉綾絹要幾數十匹,從那時寫傷了手腕,故現今想臨顏魯公《爭座位帖》,因病臂不能瘦勁。可見其數十年如一日,對書法的執著,勤奮苦練真功夫。因此,他書法中的拙、丑、支離、真率,是以工巧、秀媚、方圓規矩中生發出來的。古拙而不失流暢,蒼勁有力而又婀娜多姿。徐邦達先生在卷后跋云曰:“公子它書,常見其狂草縱逸至為連綿,若作符咒者甚或厭之。其實此公浸淫深耽晉唐正、行、草書,如此卷分段學各種古帖,又自具風格,精妙孰能與此。一時如王覺斯雖差足并肩,均出董玄宰門閥之外,往往亦不能更在其上也。”拜讀了徐邦達先生題跋,再展此卷反復品讀,信然!的確是一件傅山十分難得之作。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