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藝術在英文中是“大眾藝術”(Populart)的簡稱,又稱普普藝術,它是一個探討通俗文化與藝術之間關聯的藝術運動。
美術史學家認為,波普藝術最早起源于上世紀50年代初的英國,50年代中期興盛于美國。波普藝術一詞最早出現于1952~1955年間,由英國倫敦當代藝術研究所一批青年藝術家舉行的獨立者社團討論會上首創。1957年,藝術家漢密爾頓為波普藝術作了“通俗、短暫、消費得起、風趣、性感、噱頭、迷人、廉價,能大批量生產”的定語。而漢密爾頓用圖片拼貼手法完成的《今天的生活為什么如此不同,如此富有魅力》,被認為是第一幅真正意義上的波普作品。
沃霍爾首當其沖
今天,美國波普藝術家的作品被認為是波普藝術的正宗標志,他們在藝術追求上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作品中大量采用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報刊圖片等進行拼帖組合,因此又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
美術史學家研究認為,美國波普藝術的開創者是:約翰斯和勞申伯格,影響最大的藝術家是沃霍爾、戴恩、利希滕斯坦、奧爾登伯格、韋塞爾曼、羅森奎斯特和雕塑家西格爾等。其中尤以沃霍爾最為著名和最具代表性,他是美國波普藝術運動的發起人和主要倡導者。
1962年,沃霍爾因展出湯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他把那些取自大眾傳媒的圖像,如坎貝爾湯罐、可口可樂瓶子、美元鈔票、蒙娜麗莎像以及瑪麗蓮·夢露頭像等,作為基本元素在畫上重復排列。他試圖完全取消藝術創作中手工操作的因素,因而所有作品都采用絲網印刷技術制作,其形象可以無數次地重復,給畫面帶來一種特有的復制效果。
波普作品拍壇受寵
在海內外藝術拍賣市場上,波普作品也是一個較為重要的熱點。2007年,沃霍爾的《撞毀的綠車》在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估價2500—3500萬美元,按理估價已不低,可是上拍時受到各路藏家的熱烈追捧,大家你爭我奪,最后成交價高達7172萬美元,轟動了國際拍壇。
有趣的是,在2006年11月的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香港著名地產商劉鑾雄豪擲1700多萬美元(約1.3億元人民幣),拍得波普藝術大師沃霍爾的一幅名為《毛》(Mao)的毛澤東肖像畫,成交價遠高于市場預期的1200萬美元,這大大提升了中國紅色收藏的知名度。
王廣義頗具分量
近年來,波普藝術也影響到國內,最具代表性的為“四大金剛”、“F4”之一的王廣義,他的作品目前正受到海外收藏界的重視,并在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上占有頗具分量的一席之地。
從2006年春季起,隨著中國當代藝術品在全球拍賣市場上獲得成功,王廣義的作品也迅即在亞洲及國內市場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如北京保利推出的王廣義《大批判———耐克》(2005年作)以330萬元成交。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2007年西泠印社拍賣會上,王廣義的《大批判———可口可樂》受到藏家的青睞和追捧,獲價高達1030.4萬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