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至5月3日,從洛陽偃師走出來、現為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的我國青年油畫家段正渠,和他的好友段建偉聯袂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油畫作品展,共展出60余幅油畫作品,中外參觀者給予較高的評價。段正渠筆下那一幅幅充滿生命張力的陜北漢子、黃河波濤,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
時間過得真快,3月底在北京采訪段正渠的時候,他說正在籌備一個畫展。一晃,他已完成了這個過程,并結出了果實。這正如他幾十年所走過的藝術道路一樣,也是在不斷地播種中,收獲著成果。
1958年,段正渠出生于洛陽偃師市顧縣鎮段灣村。少年時的段正渠,就特別喜歡藝術。他說,小時候村里有說書的,他常擠在人堆里聽得入神。可說書人說的是《三俠五義》,很長,說到當緊處,就打住,說是“且聽下回分解”,這可急壞了他,等不得,就開始找這一類的書來看。剛開始是連環畫,后來就是文字書,越看越著迷,不知不覺就寫起了小說。小說雖然沒有發表,但在鄉中學卻引起不小轟動,人們都以為他將來是要當作家了。可是后來他沒有搞文學,卻報名上了縣里的美術班。
段正渠上初中之前就喜歡寫寫畫畫,當老師的父親寫得一手好字,正渠從小就受到了這方面的訓練,臨過不少貼。此外,他五叔在家畫畫兒也對他有影響。在農村學美術很苦,沒文化課的時候,還有農活,正渠就偷空畫幾筆速寫。正渠的刻苦好學有了成績,在武老師輔導下創作的一幅畫,被選上了省農民畫展。
1977年,正渠考入河南省戲曲學校學習舞臺美術。他哪甘心于此,經過一番努力,他終于在1979年又考入了夢寐以求的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在這個藝術殿堂里,他象海綿一樣,拼命地吸取著國內外油畫大師的藝術營養。在閱遍各種風格的油畫佳作之后,表現主義手法讓他情有獨鐘,尤其是新表現主義手法,他感到最適合表現自己的內心感受。他畫了大批模仿作品,但直到1983畢業后也沒有形成自己的獨特畫風。
(二)
1987年,已分配到鄭州文化館工作的段正渠,有一天無意中聽到一種奇異的歌聲——歌以方言而唱,吐字佶屈聱牙,嗓音沙啞高亢,只覺得曲調中彌漫著壯闊和悲涼。他一打聽才知道,這就是陜北民歌。他太喜歡這種歌聲了。
幾天后,循著歌聲,他跑到了陜北。他說“當我漫步在一望無際的山梁之上,才知道什么叫雄渾和博大;當我聽了一首首動人心魄的酸曲曲,才真正領會到什么叫真情與熱愛。我終于找到自己想表現的感覺 。”從那時起,他就決心用自己的畫語來表達陜北民歌的意境。他曾五去陜北,畫了《山歌》,參加了首屆“中國油畫展”;又畫了《紅崖圪岔山曲曲》、《親嘴》、《二更半》;還畫了《東方紅》、《走西口》、《出門人》、《天底下歌唱》……這些作品先后獲得了中國油畫展年展優秀獎、全國美展優秀獎、第九屆全國美展銅獎等。不少作品還被中國美術館、日本福岡美術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收藏。
(三)
我們看到,段正渠筆下的作品多表現農村、農民題材。尤其是黃土高坡的陜北,給人的印象是,一片厚重的土地,飽和、深沉,不無苦澀,但充滿溫馨。他幾乎以黑色為主旋律,拌有紅色,厚重但并不壓抑,亦不苦悶,而是充滿動感與激情。他所描繪的陜北農民,沒有受到商業文化的污染,他們依然放任地、盡情地唱著自己的歌。他創作的《東方紅》,一位黑布衣、頭扎白肚巾的陜北漢子,身著羊毛坎,張著大嘴,挺直胸脯,引吭高歌。前景是黑塊狀,背景是一片紅霞,充分表達了人民翻身得解放的喜悅激情。而他更多創作的則是一幅幅開懷高唱《信天游》的陜北漢子形象:“當夜色漸深,平日里騾子一樣麻木疲備的人們恢復了原有的血性,他們放縱著粗糙的嗓門,和著世代的積郁奔突而出,在夜空里隨風飄蕩……”讓人產生極強的視覺沖擊力。
段正渠這位出生于鄉土地的藝術家,正是憑著倔強和樸素,不趨時流,直面滄桑,用自己的語言與當代人心性對話,構筑著中國當下奇特的文化風景,展現著藝術創造獨具的魅力神奇。 如今段正渠一邊在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帶著研究生班、在中央美術學院擔任客座教授;一邊搞著自己的油畫創作。他說,藝無止境,他還要繼續前行……
青年油畫家段正渠:農民般唱著自己的歌
青年油畫家段正渠:農民般唱著自己的歌
青年油畫家段正渠:農民般唱著自己的歌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