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不移動作品的前提下,西班牙馬德里市雷納·索非亞博物館通過改變空間布局和燈光,使畢加索名作《格爾尼卡》呈現出一幅新面容。 空間轉換 《格爾尼卡》向來是雷納·索非亞博物館引以為傲的館藏。為突出這幅藝術巨作,博物館把畢加索其他素描作品分別懸掛在相鄰兩邊的墻壁上。 但這樣的布局卻使觀賞受到限制。為與其他作品進行對比,游客不得不來回穿梭于走廊間,而狹窄的空間也遮掩了《格爾尼卡》的光芒。 對此,雷納·索非亞博物館決定重建畫廊布局。工作人員把《格爾尼卡》周圍的其他墻壁拆除,擴大了觀賞《格爾尼卡》的視覺空間。這樣,《格爾尼卡》就能夠從遠距離處直接展現在游客面前。 此外,博物館還將過去用于照明的黃色聚光燈換成接近于自然光的淺色散光燈,使觀賞者可以清楚地看到油畫中黑、白、灰色系間的變幻,整幅作品立即變得鮮活起來。 嶄新面容 在不移動作品的前提下,重新布局的博物館使《格爾尼卡》令人眼前一亮。英國《獨立報》24日援引雷納·索非亞博物館館長曼努埃爾·博爾哈-比列爾的話說:“人們應該從正面看到《格爾尼卡》的全景,而不是從側面進行觀賞。” 現在,游客不必再為觀賞《格爾尼卡》而走來走去變換角度。在新布局下,盡顯作品歷史的畫布褶皺、裂痕和油漆得以完整呈現。游客有充足的空間去觀賞作品中的細微之處,感受色調變化和作品結構。 《格爾尼卡》也為雷納·索非亞博物館帶來新契機。過去,這家博物館在與附近普拉多博物館和蒂森-波那米薩博物館的較量中黯然失色,而這次改造后的展覽則成為它吸引游客的新亮點。 博爾哈-比列爾說,《格爾尼卡》的重新亮相給雷納·索非亞博物館注入了生機。 反戰杰作 《格爾尼卡》是畢加索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這位著名畫家為1937年巴黎國際博覽會而創作。這幅巨作是具有象征意義的反戰作品,描述了1937年4月西班牙內戰時期德國納粹分子對西班牙巴斯克地區格爾尼卡鎮的轟炸。 博爾哈-比列爾介紹說,畢加索當時把《格爾尼卡》看作是現實社會中反戰的宣傳畫,他主張“繪畫不只是為居家裝飾而存在,它還是人們在戰爭中對抗敵人的手段”。 在巴黎國際博覽會上亮相后,《格爾尼卡》相繼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等地展出,直到1981年才重返西班牙。而這幅作品也在每次移動過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 |
改變空間布局 畢加索名畫呈現新面容
改變空間布局 畢加索名畫呈現新面容
改變空間布局 畢加索名畫呈現新面容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