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們在欣喜的同時,要清醒地看到,在藝術市場空前繁榮的大形勢下,眾多藝術院校的基礎美術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這種沖擊來自各個方面,例如:在處處以表現“觀念”和“意識”作為繪畫主題的今天,繼續在學院教學中進行架上繪畫的訓練是否已經過時;在一個可以借助繪畫快速獲得名與利的時代,學生開始變得浮躁,無法安心在學院中進行系統的專業學習;由于某些高價成交的藝術品良莠不齊,使得學生對于藝術的評判原則也產生了懷疑,動搖了學生對于藝術的認知和判斷;作為教師,如何在教學中正確把握當代藝術和基礎美術教學的關系等等,以上種種問題,使學院教育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不得不引起我們藝術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藝術院校是培養繪畫專門人才的搖籃,一直秉承著徐悲鴻以來的近代教育理念:以寫實為主,重視造型的表現與傳達的美術理念,仍然是當代學院藝術教育所遵循的原則。基礎美術教育,其任務是使學生從技能、技法層面和理論層面對繪畫進行系統的學習,廣泛地涉獵專業領域,打下厚實的專業基礎;同時藝術院校培養的應該是全方位的藝術人才,在進行基礎教學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藝術人格,避免學生在藝術創作上的功利心,引導學生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將其自然人格與藝術人格統一起來,使學生懂得一個藝術家的成功是與藝術家本人的天賦、藝術修養密不可分的,它需要有對藝術極大的熱情,長期地關注以及不懈地努力才能夠實現。
作為美術教育者,在當前的藝術環境下,我們應該有目地的引導學生關注藝術探索的過程,因為學院教育是不能脫離社會而孤立存在的。當代藝術作為中國藝術界引人注目的焦點,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而當代藝術與傳統藝術的分界,主要在于一個是重觀念,一個是重基礎,人們往往認為兩者是對立的,但事實上兩者之間是并不矛盾的,當一個學生經過了良好的專業訓練之后再接受新的藝術觀念,二者的有益結合就可能創作出好的作品來,所以專業基礎教學對新藝術觀念的表現能夠起著推動作用。此外,我們還有責任清醒地面對當今藝術市場的現狀,理性地辨別當代藝術的發展,在合理地接受的同時,必須使學生認識到,當今藝術市場的繁榮,有其特定的原因,雖然中國當代藝術品價格不斷攀升,但真正獲利的并不是藝術家。以劉小東為例,雖然其作品《三峽新移民》的拍賣價格是2200萬元,但據透露,當年這幅畫只賣了不到100萬元,真正能夠獲利的是西方的那些國際收藏機構。當今許多一線畫家如張曉剛、方力鈞、馬六明等人,他們的畫作在國際市場上拍賣價格都非常不錯,但與他們并無直接關系,真正操作這一切是一些國外的私人藏家、藝術投資基金會以及公共收藏機構。另一方面對于當代藝術中的精品,我們應本著“筆墨當隨時代”的精神來學習和接受,但要讓學生明白,今天的藝術市場中相當多的作品還有待于時間的檢驗。有關專家指出,中國當代藝術只有短短30多年的發展歷程,無法在短期內成為經典,在今后甚至有些作品可能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
今天的中國藝術所面臨的是一個寬廣的時代,藝術學院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語境中建構其知識學基礎,學院教育如何在堅持傳統的同時更加開放,作為教育者我們應作出冷靜的思考。藝術的發展需要吸收新的營養,只有創新才能發展傳統,但如何創新,則需要我們理性地把握,社會的進步與藝術的發展無止境,學院教育任重而道遠。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