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繼續“追殺”一線藝術家、“圈地”年輕藝術家之外,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星探”們又開始新的“發現之旅”
中國當代藝術的火爆最直接地體現為大盤的迅速上揚。在這一輪市場操作策略中,資本雄厚的依舊是繼續“追殺”一線藝術家,高投入高回報。另一個傾向就是“圈地”年輕藝術家,投入小、回報預期大。
但是,市場上這種優秀的藝術家沒有那么多,這種過于集中的“挖礦行為”,導致那些佼佼者們的價格也開始漲得讓人有些心痛,因此,開辟另一條價值鏈就自然要被擺上日程。
于是,那些承載著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藝壇老將們,再一次成為民間商業機構發現的對象。星星畫會、八五新潮、八九藝術大展的參與者們集體復出。 一場田園考察式的藝術家資源大規模發現正在展開。或以文獻展,或以個展形式隆重推出。
不久前,參加過1989現代藝術大展的張念在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行了規模巨大的個人展覽,鮮花和不銹鋼的組合頗有些顛倒眾生的感覺。而同一時間在798藝術區的“一空間”畫廊,青島八五新潮的代表趙德偉也展出了潑彩油畫。實際上去年尤倫斯藝術中心開幕展“八五新潮”以來,當年的藝術家復出已經成為一個現象。該展覽宛如吹響了藝壇老將的集結號,引發星星畫會、八五新潮、八九藝術大展的參與者們集體復出,藝術生命煥發了第二春,而老干上萌發的新枝攪動了整個藝術生態,帶來一些新課題。這些藝壇老將們多是以什么方式出來?為什么這種現象成為了可能?對于市場來說其需求邏輯和延展又是怎樣?
幾類老將復出的幾種形式
張曉剛、王廣義等八五人物一直是活躍在國內藝壇和國際拍場上的風云人物,與岳敏君、方力鈞一起被戲稱為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F4。對于他們來說不存在復出這一說。不過張曉剛最近以來一直在進行新繪畫圖式和藝術語言的探索,他的一些新作正陸續跟大家見面,是藝術家的一種創新努力。王廣義的“大家庭”系列之外,當年理性風格的毛澤東圖像繪畫近來不斷出現在拍賣場上,也頗受藏家追捧。黃永砯則是旅居海外的八五老將,其藝術創作也是一直沒有間歇,不斷有新作出現。今年3月份在798藝術區的尤倫斯藝術中心,黃永砯舉辦了個人回顧展,展現了多年來的一些重量級創作成果。
另一類是那些并未沖在風口浪尖上,但是多年來一直活躍在藝術圈里的。比如潘德海、毛旭輝、葉永青等。葉永青上個月剛剛在香港藝術中心舉辦個展,潘德海也經常會在拍賣和畫廊舉辦的展覽中見到。最近以來有大型展覽的還有耿建羿,這位自85以來就一直活躍的藝術家剛剛在北京草場地的香格納畫廊舉辦了名為《過度》的個展,展示了其近來的一些新探索,從展覽形式到作品表達均有令人尤耳目一新的感覺。而同樣和他一起奮斗過的藝術家張培力則即將會在皮力的U空間畫廊有個展呈現,而這兩位藝術家的作品近來在拍賣市場上也是很活躍,耿建羿那幾張大笑的面孔在國際市場上頗受追捧。
第三類則是那些近來活躍,但是并沒有新的創作面世的藝術家們。比如肖魯、李松松等人。這些藝術家都曾經在當年的藝術大展中有不錯的表現,但是這些年來的藝術展現大多只是在拍賣場上會見到當年的作品。
是什么催生了這些現象?
近來的現象頗有些意味,以至于引發了很多的討論。因為這是繼高燒不斷的年輕藝術家搶奪之余的另一條線索,自民營美術館到畫廊空間,一種發自民間的以商業力量為主軸的類似美術史普查的浪潮在涌動,從星星畫會到八五、八九大展,從中心城市到邊緣地域,一批批當年藝術家被發掘出來并以文獻展覽或者個展的方式被推出。現在那些編纂美術史的人估計都很緊張,不知道到底還有多少藝術家可以被發現,好多陌生面孔已經遠遠超出了自己撰寫的那個范圍,看來要對藝術史重新認識已經是一個必須的事情了。
中國當代藝術的火爆固然體現在大盤的上揚上,所以只要在這個大盤中的成分都會水漲船高分享到市場發展的成果,但是這并不表示大家所享受的增長等級是一樣的,而相互之間市場的類比性也并沒有邏輯可言。從數據統計來看,市場一線的大佬們的成交額要占到市場大盤的很大的比例,剩下的那些份額才劃歸其余的藝術作品。而在這其中市場的策略是按照實力劃分地盤,資本雄厚的還是繼續追殺一線藝術家的市場,高投入高回報,風險值好像也是很低,因為誰都想有一件聲名顯赫的作品,而拜經濟發展之賜能出得起那個價錢的人又實在太多。另一個傾向就是圈地年輕藝術家,投入小、回報預期大,賺錢還好玩,顧客群涵蓋面廣,老少咸宜。但是因為這種過于集中的“挖礦行為”,而優秀的或者即使不那么優秀的藝術家其實都沒有那么多,何況那些佼佼者們也已經開始漲得讓人有些心痛,因此,開辟另一條價值鏈就自然要被擺上日程了。何況老前衛藝術家的部分還有一個美術史的價值認定,相比而言是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雙重承載。正是因為這種邏輯觸發,導致民間的商業機構對這一部分藝術家資源趨之若鶩,田野考察式的藝術家發掘大規模的展開,這是近來現象的內在動因之一。
從藝術家的方面來說,一直堅持并獲得了市場一線地位的那些自然不在話下,終于夢想照進現實,視覺藝術家的頭銜已經開始成為非主流中的主流被社會高端人群日益看重。那些奮戰在二線的藝術家在市場熱絡的時候擁有了更多的展示和市場機會,他們多年的積累可以在這個大氛圍看好的軟環境中重新打一次硬沖鋒。那些沉寂許久的藝術家自然也不甘寂寞,個人在發展的可能性正要趁著機會再做一把嘗試。所以是藝術家的個人藝術抱負和商業機構的星探意愿一拍兩和,那些展覽和活動就這樣誕生了。
藝壇老將的市場需求和延展
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因為速度過快的原因,如今已經死拉硬拽地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是在一個國際化的市場平臺上運作,一方面這會增加主流作品的需求力量,從而也就為高價營造了條件。另一方面,熱門品類會面臨稀缺和貨源緊張的局面。目前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呈現兩頭熱中間相對不溫不火的局面,少壯派藝術家行列還充滿了不確定性,兩邊的爭奪卻達到了白熱化。這樣一個市場結構和資源分布顯然是不合理的,會引發市場危機。但是在活躍的少壯派藝術家資源有限的狀況下,重新回到美術史中去發掘在那些標志性事件及其延續中被忽視的藝術家,將其重新納入史學的大框架中予以定位和評估,以此經過價格體系的轉化來填充市場存在的空缺,從歷史和現實的邏輯上講是成立的。
但是就市場尤其是藝術投資的角度來講,美術史的邏輯并不能和市場的邏輯完全重合。資本的快速流通和不斷增值需求會迫使標的選擇的考量日益復雜化,在前衛藝術的前輩市場部分,一是說其一度沉寂的歷史空間是不是可以被重新順暢銜接,以此來消弭市場對其現在的創作邏輯來源的質疑,從而獲得重新價值認定的體系。另一方面,采用原有的創作方法論和圖式資源,還是選擇全新的語匯系統和造型圖像,這個對這一部分藝術家會產生考驗。因為這牽扯到是不是可以把其原有的藝術履歷疊加到市場評估方面來。如果是全新的語匯,那問題就會復雜些。畢竟投資還是要看其前后的延展梯度,這樣之前作品的價位才會成為后來的參照,如沒有這個邏輯,那就只能根據藝術家的地位,而藝術家又是沉寂了多年重新復出的,淡出藝術圈有些時間了,地位的問題并不容易估量。
有首歌曲叫做“有多少愛可以重來”,藝壇老將們的復出是其對藝術的熱愛和個人抱負的再次沖擊,而這個又獲得了市場力量的響應,所以是有熱望、有需求的風潮。但是如果要幻化為市場收藏和投資需求上來的話,那顯然有些問題就要認真來分析,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重來,尤其是要將原來的籌碼疊加過來的時候。
開辟另一條路:“藝壇老將”價值再發現
開辟另一條路:“藝壇老將”價值再發現
開辟另一條路:“藝壇老將”價值再發現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