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日(5月25日),香格納畫廊北京空間將舉辦曾梵志個展《太平有象》,記者為此對藝術家做了專訪。據曾梵志介紹,這次個展展出的都是他的新作,而“太平有象”就是其中一幅作品的名字。他覺得以此作為個展的名字對中國目前面臨的狀況比較貼切,他祈愿天下太平。
近年拍場受追捧
專訪在上海波特曼酒店底層的咖啡廳里進行。有趣的是,10多年前,正是在這個酒店香格納畫廊起步,他們在二樓的長廊上掛上藝術家的畫,每當有客人走過,香格納畫廊負責人勞倫斯就站在這些作品旁邊為客人們做介紹。曾梵志一邊回憶一邊告訴記者:“本周末將在香港佳士得夜場拍賣的1996年作的《面具系列#6》就是在這里以1.5萬美元的價格出售的,當時這已經算是很高的價格了,記得當時勞倫斯激動得臉都漲紅了。”可是,如今這幅作品在佳士得的估價為1500-2500萬港元。從不完全統計來看,目前曾梵志的作品成交價格超過千萬人民幣大關的已有5件,而超過500萬人民幣的則達24件之多。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拍品大多都是愛去年秋拍會成交的,他的作品價格在去年秋拍會上出現大幅的飆升,顯然他正受到買家的追捧。此外,這些作品大多屬于以“面具”系列為代表的人物肖像作品。
新世紀嘗試新畫法
說到他的肖像畫,曾梵志談到了他近20年來創作的兩個關鍵時間節點。首先,他說:“我早期一直畫人物,直到1989年才開始覺得真正可以很充分地表達自己、描繪對象。”其二,他又指出:“最近七八年,一直在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創作,許多東西沒有人這樣做過,也沒有在國內的觀眾面前展示過。”那么,曾梵志嘗試的到底是什么?和他那些在市場上受到追捧的人物肖像作品有什么關系呢?
曾梵志在回答記者的問題時給出了相關線索:一條是在創作“偉人像”(包括60年代知名的英雄人物肖像)系列時所作的嘗試——在人物肖像上畫圈;還有一條是用亂筆畫“抽象畫”,即所謂的“風景”;當然,有時候兩者會走到一起——在那些亂草、荊棘叢生的“風景”中,你會看到偉人和英雄的影子。
從畫圈到“亂筆”
畫那些盡人皆知的偉人、英雄,難免有搬用當代藝術慣用的“中國符號”之嫌,可曾梵志卻聲稱他絕無此意,恰恰是看中了這些形象的盡人皆知,才被他用作繪畫實驗的范本。他說:“畫圈有動態,有破壞性,產生出乎意料的東西,這樣畫是因為想盡量得到意外的驚喜。”他指出,在人物肖像上畫一層圈會破壞原有的形象;畫多層次的圈,則只留下人的模糊形象;畫無數次的圈,人的形象就會完全模糊,但觀眾還是會隱隱約約看到人的形象。這就有觀念的意味在里面。因為這樣就可以調動觀眾的反應和思考,與觀眾有更多地交流。同樣,“用亂筆畫,前人沒試過”,他說:“亂筆的畫是純抽象的,結果是所謂的"風景"。這些是風景也許不是風景,因為從來沒有現實中的范本,實際上是我腦子里的發現和創造,是抽象的,需要觀眾在看的時候調動自己的視覺經驗。”
他說:“我一直在嘗試,或畫圈,或亂筆,或用有規律地變化的筆法,各種方式都在嘗試。沒有提前設定好的目標,往往是一個局部的效果提示我,然后會加以擴大。”他指出,畫這些東西,追求的是偶然的因素,結果必然是有好有壞,難以預料,難以控制。色彩的對比、線條的對比,在繪畫的過程中產生;藝術家的情緒、對線條的把握,既會出錯,也會產生奇跡,當然也會很平庸。
繪畫是當代藝術中最難的
追求偶然的因素、重視繪畫的過程,記者提到在采訪上海老畫家王劼音時曾歸納出的“博弈式畫法”,曾梵志點頭:“對,很多東西都是這樣,創作需要偶然的因素,需要不完整、有缺陷的東西。”他認為,要盡量讓創作過程保持陌生感,這樣才會有驚喜、才會有激動,而不是流水線式地重復,否則很難給觀眾帶來震動。
不過,記者卻發現,曾梵志的不懈追求隱藏著很大的野心。他說,當代藝術包括各種表現手段,繪畫是用傳統的材料和傳統的手段來表現,所以當代藝術里面繪畫肯定是最難的。它需要技巧,需要系統的訓練,許多人在這個過程中被淘汰,因為那會有一種極限,好比煉童子功。油畫有500年歷史,有無數大師的杰作,像一座難以翻越的大山,要超越很困難。“而且別人也畫得很好,因此,你要用特別新的手段超越前人的技法。”正是這種超越前人、試圖在美術史上青史留名的抱負,使得曾梵志孜孜追求“繪畫性”,成為中國當代藝術中令人刮目的“新繪畫”的領軍人物之一。
我別無選擇
“新繪畫”與“政治波普”、“玩世現實主義”所采用并流行的圖像繪畫的方式不同,強調繪畫性,是當代藝術中已經引起國際藝術界關注的現象。比如在新加坡舉辦的《曾梵志個展——理想主義》,就著重對曾梵志近作的繪畫性作了梳理。他還透露,最近與做繪畫的全球頂級畫廊、紐約的Acauaella畫廊確立了合作關系。
盡管如此,曾梵志對繪畫的理解卻簡單明白:繪畫用畫面來表達,主要靠色彩和線條,也有對人的關愛,有情感的東西。“我是別無選擇,因為我就是喜歡畫畫,”他說:“我的作品只是我擅長的表達方式,是表達我的生活的最好方式。我的創作道路一開始就這樣,到現在還是怎么畫快樂就怎么畫。”他還說:“買家肯定對我的創作有影響,但我總是盡量調整不受影響。關鍵的一點就是盡可能簡單地按我自己的意愿畫畫,而不是為某個展覽、某個訂購客戶的喜好。在我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這樣做,現在當然更沒有必要這樣做。”
回到前面記者曾提出的問題,顯然,出現在拍賣場上的大多還是曾梵志過去的人物肖像作品。進入新世紀后他嘗試的新作品到目前為止還很少見,因此,那些目前被國際藝術界看好的新作品一旦進入拍賣場,“錢”途不可限量。
"我是別無選擇,因為我就是喜歡畫畫.我的作品只是我擅長的表達方式,是表達我的生活的最好方式。我的創作道路一開始就這樣,到現在還是怎么畫快樂就怎么畫。"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