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周末,應朋友所邀,去參加一個新聞發布會,有幸結識了著名的書畫鑒定專家,中國收藏家協會書畫專業委員會常務主任兼秘書長張忠義研究員。有感于張先生的學識、涵養,和他對當今火爆而又混亂的藝術市場的精辟見解,特摘錄一二,希望能對古玩愛好者和即將進入藝術市場的投資者有所裨益。
收藏品與投資品
北京奧運會牽動了十三億中國人的心,精明的商家也借此機會大打奧運牌,一時間與奧運會相關的商品漫天飛,而這些商品往往打著奧運收藏品的幌子,給整個收藏市場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對此,張忠義在談笑間用他獨特的語言風格,點出了收藏品的內涵外延。所謂收藏品就是具有歷史價值的,有文化內容且傳承有序的物品,這是它的核心價值;作為收藏品,它還應該具有較好的材質,而且制作量和存世量有一定限量,同時它還必須有較好的品相。
“深入淺出,精辟透徹”,這就是我聽完這番話后的感覺。那么,何為奧運會收藏品,變成了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們可以很輕易識破那些純粹是商品,卻打著奧運會收藏品幌子的李鬼,而且不由會感嘆現在李鬼的精明。談到收藏品,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對藝術市場很關注但又不夠專業的愛好者,總是很容易混淆投資品和收藏品。在張忠義看來,所有的收藏品都有投資價值,而所有的投資品并不一定都具有收藏價值,這是因為二者雖有共性,但也有差異。其根本區別就在于收藏追求的是歷史文化,精神愉悅;而投資追求的是金錢增值,獲取利潤。物主的心態,如果是以興趣愛好為根本出發點,那它就是收藏品,如果物主是本著升值的目的去收藏該物品,那么它就變成投資品。
泥沙俱下 蜿蜒前進
改革開放三十年,不但改變了那個一窮二白的破舊面貌,也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消費觀念。三十年前有誰會想到,藝術市場會成為繼樓市、股市之后的第三塊淘金的處女地。一時間,國內資金、國外游資一齊注入藝術市場,拍賣公司、畫廊、藝術基金和眾多加入藝術市場的大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的崛起。難怪有人笑稱:“今天的藝術市場就如黃河一樣,泥沙俱下,卻又蜿蜒前進。”
藝術市場蓬勃發展,但卻良莠不齊,混亂不堪。張忠義一針見血地指出,今天的藝術市場之所以呈現這種狀態,有其深刻的背景。究其根源就是法規缺失、監管缺位、誠信缺乏。具體表現為拍賣公司良莠不齊,收藏家、投資人不夠成熟,企業參與缺乏相關規定,媒體不負責任宣傳誤導,鑒定專家專業涵養、個人素質存在較大差異等等。但這些不足與缺失卻阻擋不了藝術市場蓬勃發展的勢頭,這是因為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人們就不再滿足于一般的物質需求,轉而追求更高的精神需要,藝術市場恰恰應運而生。基于此,他對藝術市場的前景是看好的。
藝術市場的繁榮,給眾多藝術品投資者提供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同時也帶來了風險。因此要想在魚龍混雜的藝術市場中游刃有余,投資者必須具有良好的心態,尤其是初涉藝術市場的“菜鳥”。因為藝術品的特性,決定了投資者必須具有高智力、高學識和敏銳的眼力。有道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因此,“交學費”是一個必須的過程。所以投資者要做好上當受騙,百折不撓的心里準備。而不少投資者往往懷著撿漏和一夜暴富的幻想,這恰恰又是騙子得逞的關鍵。
談到投資者,總會讓人聯想起收藏家。收藏家的心態至關重要。在張忠義看來,收藏家良好的心態中,很重要一點就是收藏忌貪婪,要量力而行,聚散隨緣,俗話說,“藏不過三代”。同時要知道,藝術是無國界的,屬于全人類。他非常贊賞啟功先生的觀點:看過就是擁有。他用“寵辱不驚,看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云卷云舒”來形容大藏家所應該具有的超然心態。
“冷眼”旁觀 理性謹慎
當藝術市場充滿機會,卻又蘊含風險時,投資者的個人專業素質很重要,這關系到他的投資是否成功。但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因此,一個專業涵養過關而有責任感的專家建議就顯得尤為重要。
面對紛繁復雜、變化莫測的市場,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一下張忠義先生的建議。有數據表明,在拍賣會上藝術品的成交,書畫占據了60%以上,因此書畫市場是藝術品市場的主體。而書畫的最大風險就是贗品,基于年代、材質、不可再生和不是很容易“造假”等原因,當前投資明清以前的古書畫和書札手稿會相對安全。
當代藝術(又稱前衛藝術)的價格一路狂飆,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北京畫家村宋莊、798藝術區也招徠了無數企圖狂賺一筆的藝術品掮客,而媒體的報道鋪天蓋地,誹之譽之參半,很多投資者也把注意力轉移到當代藝術。張忠義首先肯定當代藝術市場伴隨中國經濟和中國社會前進而快速發展的合理性,他也指出某些當代藝術家把傳統功力與時代特征結合起來進行創新,是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但是他同時還指出,當代藝術中大量存在程式化、符號化、雷同、復制、虛無、怪異,缺少價值內涵的作品。只要有市場,就會存在炒作,這是普遍規律。如今當代藝術火爆的背后就是國際資本的運作,他們早些年前以較少的資金購入大批當代藝術作品,現在把當代藝術炒到今天這種狀態,真正從中牟取暴利者的就是他們。自從2001年至今當代藝術的價格已上漲了百分之七百多倍,特別近兩年,爆發式增長,如果投資者貿然進入、不加選擇地盲目投資,可能會有很大問題。因此我們的投資者應該謹防風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