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八日汶川大地震, 經過驚險的抗震救災, 我們開始認識到人,要的是生命的渴望,到人的本體上.來思考:
一,過去的價值觀己全面崩潰!我們必須對長期以來的認識和實踐進行反省!揚棄“人為取值”式的思考,探求“自然取值”式的思考,這種價值取向強調自然之性,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事實證實有非理性的現象大量存在, 對理性價值的形成和理性萬能的偏向出挑戰。
三,要擺脫中心主義的傾向, 包含世界史中心`世界文明中心等各式各樣的中心觀. 周邊區域產生新的價值觀應進行再認識.。由周邊而產生的具有真實意義的價值創造,應承認它的地位,這樣的態度才是我們所說的文化`文明中心。而一旦確認它的價值,就須更多的仁人智者給予高揚`精煉。否則無法真實把握。世界史,無法把握其世界進程,藝術史也無法把握藝術發展的進程,此為脫離中心主義傾向的立場。
四,脫離邏輯主義傾向:尋求人類價值認識的理想狀態。今天人類的價值認識局限于圖形學邏輯學狀態下,它要求認識有前提`媒介命題,爾后導出結論。這是邏輯的整體性要求,這樣的價值判斷往往排除了最寶貴的認識和實踐?,F在的反論是,價值認識和價值實踐邏輯和反邏輯相互滲透融合,尋找一種共通感覺,把握這個活生生的世界。
五,脫離人類中心主義傾向:東西方均以人類為中心,認為人類是萬物之靈,宇宙的存在是為人類而創造的。無限強調人類自身的結果是人類成為宇宙至高無上的主宰,人類變為目的化的事物,價值判斷的基準也以人類為前提。這就是為什么當今地球頻頻出現大災難的癥結 所在!
六,脫離技術主義傾向:當今是技術統治時代,但并未達到人類追求技術價值的效果,相反,人類從技術獲得的好處遠比不上工具理性偏盛帶來的災害。人類受技術支配,人的本性泯滅,人的善性被技術價值掏空,價值理性被工具理性埋沒。今后,基本方向的終點是脫離經濟價值優先傾向,這應該是目前人類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的。
這里的秩序就是當下價值建構的設想:
一,價值相對主義導致無政府主義混亂,價值絕對主義導致全體主義的高壓。前者應批判,后者應警惕。但揚棄和克服雙方之不足是可以成立的。
二,價值的柔性建構:不是重復和重建價值,而是對以往的價值進行整理`發掘``分析,自然揚棄。篩選出共通的最高價值`最基礎價值和中間價值,將其規范立定。
三,生態價值優先的設想:從人類生存問題考慮,時代的最基礎價值是生態和平問題。它由三種關系構成,即人與自然的和平,人群與人群的和平,人類與神的和平三種關系。此三者關連構成一個總體,這一總體旨在要求人類為和平`和諧`和解作出努力。若簡言之,是對“生態之敬虔”,“對生命之敬畏”。人類對自然的敬虔和對自然的愛不會因時間流逝而更改。
四,中間價值和生態正義:中間國家`民族在多價值追求中,可以以具體事物`事件,將問題集中,通過共存合力原則討論其正義概念。強調兩個原則:一為防止強者壓倒一切的原則,作為強者往往獨占價值創造`分配產生不公平。二是防止排除弱者的原則,弱者往往被排除在價值創造享有之外。
五,最高價值和生態幸福:今天對幸福的界定是最實際的問題,有個人`集團`民族`國家。謀取大多數人的幸福應該是沒有異議,但何為幸福卻是要討論的。長期以來幸福的概念是同功利主義`進化論聯系在一起的。這種聯系必然帶來強者勝于弱者的不幸事件,不僅幸福建立在不幸之上,而且本質很狹隘。新時代的幸福概念應是對“生命關懷的生態幸?!惫餐?,共同祝愿,共同祈福,共同喜悅。
六,新時代人類的品質和價值:在高科技應用下,這是一個急速發展的時代,不安定,不確定的年代。要點應是“天然良知”的教育,旨在時代的基本品格轉向安定和平穩的狀態。首先強調揚棄兩種追求:一是近代的工具理性追求,不把經濟放在優先選擇的位置上,而是把價值理性`自然和諧放在首位。二是揚棄追求豪華,放棄發狂的游樂高消費,而是崇敬自然,含素抱樸。人類應樹立敬仰大地母親的觀念。同自然共處,人樹共存,與自然同樂共生。通過對自然崇敬的教育,培養人的柔和之性,回復人的神明之心,高揚人的本善面目。地球是一個家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七,最后讓我們在敬虔自然的基礎上,共建生態和平,生態正義,生態幸福!
蔣冠東于2008年5月19日全國哀悼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