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為世界所矚目,其火熱的程度不是一般的人所認識的,動輒數以千萬元一件作品的成交價,確實讓人們感受到了這個世界的變化,或者說讓人們看到了新時代的藝術革命??梢哉f,這是一個難以完全破解的世紀之謎,因為它已經超出了藝術的范圍,進入到一個更為寬闊的領域,尤其是作為一種投資或投機,許多商業的機密為常人難以知曉,而商業之外的表象則有著復雜的藝術和社會的內容,其中的眼力和手段,機遇和實力,都有可能在這一領域內發揮作用。
4月9日,香港蘇富比推出了由紐約著名畫商威廉姆·阿奎維拉(William Acquavella)委托拍賣的“中國當代藝術專場”,包括了在藝術市場上當紅的藝術家的108件作品。而這些作品全部來自一個名為“埃斯特拉收藏”基金會,同樣由這一基金會收藏的另外的上百件中國當代藝術品將于今年秋季在紐約拍賣。年初,當蘇富比拍賣的消息傳出之后,許多業內人士紛紛猜測為收藏大鱷的“清倉”,并預測中國當代藝術已經走到價格高峰。實際上這包含兩種可能,一是因為這種“清倉”而有可能價格走低,一是因為“清倉”的機會,有可能擴大藏家的隊伍,因競爭而價高。結果原為6500萬到9500萬港元之間的估價,卻獲得了13795萬港元,成交率達到91%。與之相應的是,同樣是在蘇富比,“當代中國藝術Ⅰ”專場共上拍57件,總成交額達9550萬元;“中國當代藝術II”專場共上拍128件,總成交額達16555萬元。
錢多了,事情也來了,那些為人不解的謎也就意外地顯現出謎底的某些方面。日前,《紐約時報》刊文直指“埃斯特拉收藏”基金會以誘騙形式倒賣中國當代藝術,那么,就出現了一個“倒賣”的問題。如何倒賣——該基金會曾口頭許諾部分中國藝術家的作品“永久收藏”,因此,從中國藝術家那里以很優惠的價格拿到了作品。這之中沒有是非,只有誤解。作為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機構之一的該基金會,獲得作品采用常規的商業手段是無可厚非,人們不能用對待美術館的眼光來要求基金會,基金會都不可能永久,那怎么會有“永久收藏”之說。即使商人說了,善良的藝術家信了,也只能說明藝術家缺少常識。再來看基金會的收藏,它不同于博物館的收藏,它有可能出于投資的目的;如果是投資,擇機出賣則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增值和貶值共存,如果貶值了,那又是誰誘騙誰?
現在的問題是出在幾倍或幾十倍的利潤之上。假如從另外的角度來看,如果沒有該基金會的大量吸入中國當代藝術品而蔚為大觀,就難以形成如今的中國當代藝術的氣場,就難以看到現在這個刺激人的利潤空間,也就難以形成這一世紀之謎。而能夠揭開謎底另一角的是,這批拍品于去年的3月到今年2月間分別在丹麥路易斯安娜現代美術館和以色列博物館展出,無疑,這兩個原本被人們認為是學術的展覽,現在則可以認定為是一個利用學術的商業展出,而受商人邁克爾之托出版的專著,其學術立場也將受到質疑。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