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8日,在全世界歡慶第32屆國際博物館日之際,“盛世和光 啟迪創新”敦煌壁畫精品展在海淀博物館揭開神秘的面紗,這些源于千年歷史文化的藝術傳承,來自遙遠敦煌石窟的臨摹精品,向世人訴說著中國古代多民族文化與歐亞文化匯集和交融的神奇,展示了傳統與時代的文化魅力。品味歷史,啟迪未來,弘揚傳統,激勵創新。
在敦煌壁畫精品展開幕當天,壁畫作者牛玉生先生向記者朋友表達了愛心捐贈的心愿。他將把《千手千眼觀音》這一作品義賣所得款項全部捐給災區,為抗震救災獻一份愛心。壁畫有價,藝術無價;災難無情,人間有情。觀音菩薩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災難。牛玉生先生希望人們心中的菩薩善心和悲憫情懷能夠幫助四川人民渡過這次災難。
古老敦煌 文脈積淀
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地標。敦煌石窟位于今甘肅省敦煌地區,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東千佛洞等,是世界上連續營造時間最長、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和文化寶庫。1961年,敦煌莫高窟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中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敦煌石窟始建于公元366年,歷經十六國(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一千多年間的建造,既有中原漢族文化,也有鮮卑、吐蕃、回鶻、羌、蒙古、吐谷渾等各民族文化,既有中亞粟特、南亞印度、西亞波斯文化,也有歐洲希臘羅馬文化,文化的滲透與傳承一一固化在石窟內的雕塑、壁畫、塑像等藝術作品上,并通過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的創作不斷地演繹著歷史的變遷和藝術的沿革。
藝術燦爛輝煌,內容博大深邃。敦煌石窟藝術涉及宗教、歷史、藝術等多方面知識,45000平方米的壁畫和2000多身彩塑以及窟檐,構成了完整的敦煌藝術。敦煌藝術不僅記錄了當時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信仰,保存了豐富的中外藝術形象,還展示了中古時期廣闊的經濟、文化、科技等社會場景,反映了千年間文化的流轉與演變。
意筆佳構 重塑輝煌
此次展出的敦煌精美藝術品,是敦煌研究院藝術工作者多年辛勤勞動的結晶。壁畫臨摹作品是敦煌研究院美術所畫家牛玉生先生20多年的創作積累,雕塑作品是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雕塑家段一鳴先生根據敦煌石窟和麥積山石窟的精美造像進行的二次創作。
牛玉生先生于1985年進入敦煌研究院從事壁畫臨摹工作。20多年以來,完成了大量的壁畫臨摹與復制,傾心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弘揚。獨立完成莫高窟藏經洞絹畫《神將》臨摹工作;參加莫高窟第220窟甬道《說法圖》,西壁北側《文殊變》的整窟模型復制;參加莫高窟第45窟南壁《觀音普門品》,西壁《大勢至菩薩》的整窟復制工作;參加榆林窟第29窟南壁《藥師變》的整窟復制,以及臨摹的莫高窟第322窟東壁《說法圖》等工作,以上作品都在2008年2月至3月在中國美術館敦煌藝術大展中展出。段一鳴先生工作于麥積山研究所。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會員,持有中國城市雕塑創作設計資格證書。代表作有《春》、《厚土》、《毽子》系列等,其中《毽子》系列入選2008奧運景觀雕塑巡展。
面對敦煌的煌煌巨作,無論是臨摹,還是創作,都需要有足夠的功力和心態。這兩位藝術家,擁有深厚的藝術功底和文化底蘊,懷著對歷史的尊重和敦煌的敬畏之情而創作著。他們的作品,浸潤著傳統的色彩筆墨,蘊育著歷史的風骨神韻,傳遞著現代的創新張力,展現了當下的盛世輝煌。
創新海淀 啟迪未來
從千年的歷史到敦煌的積淀,從古老的敦煌到現代的海淀,敦煌藝術跨越時空,精彩紛呈,有藝術家的生命創作,亦有海淀的創新傳承。改革開放30年,中國和平崛起;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20年,海淀創新進取。海淀,海納百川,淀積千里,引領高科技走向,主導技術創新脈搏,中關村精神成為中國高科技發展的核心動力和生命源泉。傳統與時代的流轉,科技與文化的演進,必將為海淀的創新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博物館承擔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教育的使命,博物館服務于社會變革和發展成為本屆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海淀博物館以保護各類歷史文物,弘揚本地區歷史文化,加強地區間的文化交流和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為宗旨,通過豐富多彩的展覽展示,向國內外公眾展示與宣傳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進程與輝煌文化。此次“盛世和光 啟迪創新”敦煌壁畫精品在海淀博物館展出,是主辦方為海淀及中關村各園區傾心奉獻的精神力作,亦是共襄盛世共創輝煌的和諧之舉。
回眸千年繁華盛世,感悟心靈平和純凈,共享時代創新輝煌。
展覽資料:
主題:盛世和光啟迪創新——敦煌壁畫精品展
主辦:海淀區文聯、海淀博物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中關村雜志社
承辦:北京紫光文化有限公司
時間:2008年5月18日-2008年6月8日
(開放時間為周二至周日9:00——16:30,16:15停止入館;周一閉館)
地點:海淀博物館聯系電話:010-62795885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