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蘇富比中國當代藝術部資深專家、副總裁張曉明在觀看完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園林的烏托邦——展望個展》后,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的獨家專訪。張曉明認為:中國現代藝術的市場化完成了知識的普及,而收藏群體的普及尚需時日,“中國現代藝術的確已經告別了從2005年到2007年的‘暴漲期’,進入調整階段,增幅會放緩,而不同級別藝術家作品的行情區分會更為明顯。”
談到中國現代藝術,張曉明強調中國現代藝術家早期作品的歷史價值——活力以及原始的表達。她回憶上世紀90年代初,在一本雜志封面上看到張曉剛作品的情形:“張曉剛的作品讓我感到有一種親情在里面,非常復雜,一種又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在沖擊你。”張曉明的感受,似乎與西方收藏家對上世紀90年代初出現的中國現代藝術作品的感受有相通之處,讓他們興奮的是“中國的藝術家,找到了現代的語言記錄和傳達中國的社會現實、一代人的困惑”。而這些作品的語言無疑受到過西方現代藝術理論的影響,帶著“他們的審美基因”。
《第一財經日報》:據你觀察,誰在購買中國的當代藝術?
張曉明:從今年香港市場上的藏家群體看,香港地區占第一位,內地占第二位,然后是印度尼西亞、美國及瑞士的藏家。而其中,第一次來拍賣的買家達到了47%,說明有很多新買家進入到拍賣的市場中來。
《第一財經日報》:西方收藏家對中國現代藝術的“興奮點”在哪里?
張曉明: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美國看到玩世主義出來的時候,給我的刺激特別強烈,很吃驚中國怎么會有這樣的東西,我想西方收藏家可能也是這樣的感受,這批作品包含了中國社會的現實以及藝術家對中國的變革的一個反應。那批藝術家用一種原始的方式表達了自身的困惑,有很強的觀念在里面,是西方收藏家心目中的“中國面孔”。
以張曉剛、岳敏君、王廣義、曾梵志為標志的中國現代藝術“四大天王”為西方認知中國現代藝術提供了一個基礎,以此為一個開端,西方收藏家的視野被引向更深廣的層面,“觀念藝術”家艾未未、“新寫實主義”藝術家劉小東等更為多元的中國現代藝術為世界所認識。
事實上,不同地區的收藏家對中國現代藝術的興趣又不同,美國的收藏家偏好“波普藝術”,他們可能喜歡岳敏君、方力鈞的“玩世主義”和王廣義的“政治波普”,而以瑞士收藏家希克為代表的歐洲收藏家偏好張曉剛的作品,是因為他受里希特影響,張曉剛的語言更“歐洲”,這里面的劃分其實很細,并不單一。
《第一財經日報》:中國收藏家市場投資的機會怎樣?
張曉明:中國的當代藝術,跟歐美的當代藝術相比,還是一個有很多機會和很大成長空間的市場。在中國的最近幾年中,有很多人開始對中國當代藝術開始產生興趣,但是這個市場還不夠深入,給了我們做更深、更細節的東西的機會。
《第一財經日報》:現在的問題是,市場太樂觀,藝術家被鼓噪起來了,他們該如何平復自己的心跳,安心創作?
張曉明:藝術一旦推向市場,就必然面對一個悖論。歐美的“波普藝術”就是一種“故意”的商業,它是藝術家對抗現實的一種策略——用商業的語言批判商業。而中國的一些“波普”卻是希望投身到商業中去,成為商業的一部分。目的不同,走向和力量也就不同。我其實很想對中國藝術家說的一句話是,一定要重視傳統的東西,回到中國的傳統中去,好的藝術家都是“吃透”了傳統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