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品網2008年5月16日報道:有上海香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主辦,張君蘭策展的諶孝安畫展今晚在上海徐匯藝術館展出。上海美術家協會主席施大畏、上海著名畫家夏保元、上海著名畫家張培楚等藝術家和各界來賓出席。
諶孝安,一位許久遠離“上海”的上海畫家。因為他生在上海,長于上海,但卻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遠離了故鄉到了美國,一待就是二十年,雖然近些年回國,但卻一個人沉寂于自己的創作,沒有太多波瀾。也許,回來只是意味著一個“肉體”的又一次遷徙,這樣的遷徙在精神層面并沒有發生,因為精神與靈魂根本就從來也沒有離開過,因為這是諶孝安的作品帶給我們的感受。
藝術創作首先便是一種“顧影自憐”,進而“舒胸臆”,再到后來以至上升成為人類精神的“至劑”。諶孝安對自己的作品自始至終持了一種較為冷靜的態度:即潛心作畫,陶醉其中,與藝術不相關或是遠離藝術的事物似乎不能為其所動。因此,從諶孝安的作品創作脈絡來看,作者似乎是在有意識地“規劃”自己的風格或者說藝術道路。這樣的一種心境,不是每個藝術家都可以平靜地做到的,這除了需要生活閱歷,更需要情懷上的一種內斂。這樣的內斂是一種東方式修煉,但他卻以一種西方的樣式呈現在了世人面前。
諶孝安在自己的藝術上相當的“沉醉”,這是藝術的必須,卻又是很難做到的一點。他從早期的寫實油畫,到后來表現心中的上海街景,再到如今紙本重彩的方式。他在逐漸的抽離自己的性情,更直接,更單純,直逼表現主義。使用中國的宣紙,西洋的油彩來創作,代表了自己內心的一種直接的聲音傳遞,即這種東西方價值的碰撞,以及大塊的筆觸鋪陳,都代表了諶孝安對自身以及其他文化內省的一種詮釋和表達。
諶孝安的畫面色彩很重,濃重到讓人能感覺得到有一種分量的存在。其自身則提到了畫面的明快,這也許是作者在“干鈞”下要表現的“一發”,但“一發”卻可與“千鈞”抗衡。畫面的大部分面積被暗色調占據,筆觸狼藉,好似中國畫中的大寫意潑墨,零星的空白處透出一抹亮,顯得格外搶眼。橫七豎八的線條中,折出一兩點好似星光的明亮,用了鮮亮的顏色,這樣的西洋油彩,鋪陳在中國的宣紙上,喚出一種特別的寧靜,這種寧靜與鮮亮與周遭的狼藉與厚重結實構成了強烈的對比,有了這樣的對比,兩者的程度似乎都以倍數在激增,看得也越久,這種感覺似乎也越強烈。更為特別的是諶孝安把中國的宣紙裝裱在了西洋的油畫布上,這樣一來,畫面的環境,從物質上兼具了東西方兩種“土壤環境”。這也許從另一個側面體現出了諶孝安的一種生活經歷和態度,因為這樣的詮釋和解讀“明快”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生活歷練與生活表達。
諶孝安在完成這一切的同時,也在做一種更為高級的人生修煉,說它更高級,是因為這種修煉完完全全在控制和驅使著諶孝安的藝術創作,這種修煉使得他的創作獲得了一種更加高級的寧靜和恬淡,同時也創造了一種更加豁達的環境空氣,同時他也不時地發出一道道擲地有聲的音響。然而這一切的進行與完成,諶孝安都是在一種極為“隱遁”的狀態下進行的,似九皋處的聲音,又似“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觀照,雖然激烈,盡管厚重,但卻“行”的如此“潤物無聲”。和弦/ 文 王小明攝影
畫家諶孝安簡介,1956年出生于上海,1978-85年為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美術創作員,1983年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86年赴美國留學。1977年華東地區美術作品展覽,1978年上海市美術作品展覽,1980年探索與展望美術作品展覽,1982年當代中國畫展,1985年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覽,1986年美國愛荷華大學,1987年哈佛大學當代中國畫家聯展,1988年紐約林肯中心國家畫廊。威士波斯畫廊,1989奧根刻畫鄧,1990年荷門畫廊,1990年奧塞萊亞畫廊。1991年羅絲半格,1992年迭米那加畫廊,1993年世界藝術博覽會。1995年菲婭尼洛哈耶,1996年索非亞藝術中心.1997年佛里奧畫廊,1999年中國畫院---上海第一位海外畫家邀請展。2001年米薩中心,2004年索非亞藝術中心,2005年奧塞來亞。
諶孝安畫展今晚在上海徐匯藝術館展出
諶孝安畫展今晚在上海徐匯藝術館展出
諶孝安畫展今晚在上海徐匯藝術館展出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