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幕式時間: 2008年6月14日 下午三點
展覽時間: 2008年6月14日至6月29日
展覽地點: 北京新時代畫廊
電話:+86-10-84599282
傳真:+86-10-84599285
E-mail:newage4355@yahoo.com.cn newagegallery@gmail.com
新時代畫廊,致力于發現、發掘并推出中國當代藝術新銳,致力于推動與不同國家民族間的當代藝術新銳的交流和對話。
21世紀前后,是亞洲藝術繁榮發展的重要時期。韓國、日本、臺灣、中國、印度及東南亞藝術,在全球范圍內,都日益呈現出令人驚奇的關注。
印尼,位于亞洲東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 以其多人口、多民族、濃郁悠久的歷史文化著稱。中國,也是一個有著十二億左右人口、五十六個民族、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大國。在全球多元世代的背景下,在當代亞洲藝術繁榮發展下,舉辦中國和印尼新一代藝術家交流展,無疑具有非凡的意義。
新時代畫廊,早在很久之前就以前瞻性的眼光關注并重視東南亞藝術的發展。此次展覽,挑選了五位畫風獨特的印尼年輕藝術家,他們在本國或國際上,或已展露頭角或已揚名,或正在作為新興勢力在活躍著。他們的藝術思考關注著政治、經濟、宗教、生活等各個方面,呈現出扎根于本族文化、獨特而異域的新一代多元藝術風格。而在同一個時期,中國的新一代藝術家也在藝術中前進探索著,不同的生活、文化等,有著相異的思考表現及藝術創造。但藝術無國界,當兩國藝術家的作品共置于一個空間之時,相互之間就會產生令人驚奇的對話與交流。舉例來說:
出生于60年代的現實主義藝術家Sigit Santoso和Sugiyo Dwiarso,都來自于印尼的爪哇島。爪哇人對身體的哲學,有著與古希臘人相似的崇拜與崇敬。爪哇人認為在身體中,可昭示著宇宙的平衡與生生不息。他們兩人的藝術,都以高超的寫實技巧、以身體或肢體姿態語言為媒介,關注著每時每刻的生活環境和細節,闡釋著他們對于印尼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的現實主義的理解思考與表現,關注著生命自然本身的神秘與力量。Sigit Santoso的藝術,在這些或赤裸或著不同衣飾符號的身體上,印尼人現實的存在跡象--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宗教的等等,深深地烙印在人這一主體之上。在Sugiyo Dwiarso的藝術中,我們似乎還看到爪哇文化以身體皮膚不同顏色、五官長相的不同形狀等,來代表人物不同角色性格和社會地位的傳統習俗,看到藝術家對于生命自身的痛苦、無望與絕望。
可與上述印尼兩位藝術家相比較的,是在此次交流展中,同樣以現實主義手法進行創作、出生于80年代的中國藝術家那危和羅甜甜,他和她的藝術,更多反映著中國獨特的“獨生一代”的現實情境。他她代表了中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后出生的一代。面對當代中國的發展變化,他們優越與困擾并行。這一主體具有其明顯特征:善良、單純、敏感、自私、孤獨、空虛、困擾、焦慮和痛苦,旁無他人的自我關懷,追求絕對至善至美的自我世界,缺少更多人間情懷及社會責任感終極關懷。那危,作品集中表現“80后”的迷失與自醒。畫面上所選取的都是年輕人的形象,他們多身著患服,立身于廣袤的藍天白云下。藍白相間的符號化語言,是從病患者服裝的圖案中所抽出,用來表現“病態的”、“非正常的”、“存在問題的”、“自我相對完整而又沖突的”社會秩序,展現了年輕人在當代社會所產生的內在困惑,在心理層面上的創傷,以及在不合理秩序的控制下產生的無奈和尷尬境地。羅甜甜的畫面,籠罩著一種孤寂憂傷的詩意氛圍。畫中的光頭少女是重復出現的主角形象,她總置身于似真似幻的廣闊背景中,但空曠的背景反而襯托得他更加渺小而孤獨無肋。她的容貌、表情,是不重要的,它只是獨生一代的一個符號代表;而她的動態,展示著作者想要傳達的:迷茫、孤獨、彷徨、自閉、痛苦…… ,這是中國獨生一代的現實存在狀態。
同時,在強調身體肢體姿態語言符號的表現方面,Sigit Santoso和Sugiyo Dwiarso的藝術也可與此次展覽中的中國新一代藝術家賈剛和王頡的藝術,形成交流對話。兩國的四位藝術家,作品中都呈現出強烈的肢體姿態語言。這些姿態語言,有時是現實中人物的代表性姿態語言,而有時卻是一些具有強烈隱喻性意義的姿態語言。而姿態語言,或身體語言,是任何社會中每一個個體進行情感思想交流的一種方式。這些姿態是不同社會民族國家所授予的特定意義符號。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消費文化高漲、科技資訊發達的當下,賈剛選擇以符號化的人類豐富肢體語言,來展現飽含情感意義的各種姿態,表現他所理解感受的這個時代及其中的人們。不管是表現放松愉悅的享樂,亦或表現當代人失落與渴求的情感,還是表現一種針砭時弊、諷喻警幻的“反思”等等。畫家融悲傷、快樂、輕松、迷茫、幻想、愛欲、溫情、和諧、平等于畫中,畫面仿佛幻化為一首輕松、曼妙的樂曲,帶給人們自由、輕松、愉悅的氣息。王頡的藝術,以所能傳達肢體姿態語言的衣飾,探討時代、文化與身體、衣飾的關系。同時王頡所采用的這種虛象的姿態語言,也在重新審視身體與生命,認識到身體是一種文化的對象,衣飾是這一文化對象的重要載體與展現,是身體生物性特征的永恒延續──肉體、生命雖失而物質文化符號尚存。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與此次展覽同樣出生于70年代的印尼雕塑家Redy Rahadian的藝術進行對話,……。
上述這樣的對話交流,相信當來自中國和印尼的十二位藝術家作品共置一個空間--新時代畫廊共同展出之時,當您真正面對這些作品之時,更會帶給您一次深刻豐富的心靈對話。中國和印尼新一代藝術家所呈現出的兩地藝術的蓬勃生機與活力,也必將會帶給您一次新奇美妙的視覺之旅。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