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投資建立的北京圣之空間藝術中心將于2008年5月25日隆重舉行開幕展。其開幕展的兩個部分,即“藝術史中的藝術家”和“藝術批評中的藝術家”,相繼在2008年5月25日-6月29日和7月6日-8月3日與觀眾見面。
開幕展的第一部分“藝術史中的藝術家”,由著名批評家呂澎先生策劃,參展藝術家包括方力鈞、洪磊、黃銳、何森、李路明、劉小東、毛旭輝、潘德海、宋永紅、唐志岡、王川、王廣義、王友身、岳敏君、葉永青、尹朝陽、周春芽、曾梵志、曾浩、趙能智、展望、張曉剛、張羽。呂澎先生在近年里為以上23位藝術家寫作的個案研究文章也將由湖南美術出版社集結出版,屆時將與本次展覽的畫冊一并與廣大讀者見面。
本次展覽參展藝術家的選擇以呂澎先生的個案研究文字為依據。雖然參展藝術家們僅僅是當代藝術潮流中的部分代表,然而如果將他們的思想、經歷、作品連接起來加以觀察,則可以看到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主線。
就人類學和社會學的方法來講,任何一個微觀對象都存在著歷史的信息,何況這些作品來自藝術家們思想與行動的基本語境。通常,在理解當代藝術的過程中,最容易出現的錯誤之一,是人們僅僅從一種沒有以歷史知識為基礎的審美趣味上進行判斷,這樣,判斷者總是將自己的判斷限制在“漂浮”的、似是而非的描述上,無法與人類文明的知識系統進行聯系。而事實上,我們只有了解藝術家特殊的語境與他所處的歷史上下文,了解那些直接和間接影響藝術家生活的環境和藝術動機的原因,才能夠了解他們的藝術為什么會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了解到為什么早期的張曉剛要在他的作品中表現死亡,為什么早期的王廣義要提出一個虛幻的“力”而很快他又提醒人們原創性的不可能性,為什么方力鈞要畫出自己的光頭,為什么展望要借助于石頭;為什么周春芽要畫桃花,為什么唐志岡永遠要表現“長不大”……。倘若這次展覽能夠幫助人們重新思考對當代藝術的判斷方式,展覽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