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格哈德·里希特藝術展1963-2007”在北京的中國美術館開幕。這次展覽將其大量風格多變的經典作品一同展示,在中國尚屬首次。本次展覽的作品全部由里希特親自選定。
昨天下午,“格哈德·里希特藝術展1963-2007”在北京的中國美術館舉行了開幕儀式。這個展覽屬于中德兩國美術館、博物館交流計劃的一部分,與它同時開幕的還有一個“靈動的風景:穿越德意志藝術時空”的大型群展。在后一個展覽中,德國藝術按照浪漫主義、表現主義、現實主義等風格串起了一條清晰的線索。只是由于里希特在中國的影響力實在太巨大了,觀眾被里希特的展覽牢牢吸引在中國美術館三樓的展廳里。
這個由德國德累斯頓國家藝術博物館、巴登巴登弗里德·布爾達收藏館主辦的展覽,展出了里希特1963年到2007年創作的56件作品,完整地反映了這位德國大師的創作歷程。里希特從藝45年來,其藝術創作在具象和抽象之間反復轉換。作為一個對自己的作品十分愛惜,對展覽要求很嚴格的藝術家,本次展覽的作品由里希特親自選定。雖然他本人沒有來到中國,但是他根據中國美術館的展廳空間親自設計了布展方式。在如此近距離地看到長達45年時間跨度中里希特的風格轉變之后,一個當代藝術領域最大的“謎”似乎不再那么令人困惑。
里希特在前東德地區開始了自己的藝術生涯,而參觀第二屆卡塞爾文獻展成為他一生的轉折點。當代藝術的多樣性,一舉擊中了當時想像力嚴重受制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繪畫的里希特。這使得他后來逃亡聯邦德國,在德累斯頓重新進入了藝術課堂。短短十年間,這位來自東德的名不見經傳的藝術家,就已經和波伊斯等著名藝術家處于同一等級上。
在展覽現場可以看到,他的作品大致被劃分為三部分。1960年代起,他發明了畫照片的藝術方式,他用寫實的技法繪畫一些具有“可畫性”的照片。再后來,他創作了“灰”等一批純粹用顏色和顏料紋理說話的作品。他在顏色組合系列作品中,甚至用抽簽的方式決定顏色如何排列,以此將藝術家個人的喜好排除在作品之外。到了后期,里希特的作品多為抽象畫。他自己發明了一個數米長的工具,用來在未干的油畫上制造刮擦效果。
在展廳里還有一部紀錄片循環播放,記錄了里希特幾十年來思想的不斷轉變。更珍貴的是,它記錄了里希特是如何在自己7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里畫畫的。觀眾可以看到,那些看似隨意的色彩的線條如何折磨著這位藝術家,迫使他一邊拿著鏡子反復看自己作品的鏡像,一邊思考。他還對著鏡頭侃侃而談,談話的內容卻一再地否定自己之前所說的話。但他始終強調“我的作品比我更聰明”。
里希特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影響十分巨大,他在畫布上的刮擦效果、他畫寫實照片、他用柔軟的刷子將畫的線條、輪廓邊緣模糊處理、他在畫面中的虛化、焦點不實等等,都可以在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中看到。有人戲稱,里希特是中國當代藝術的“奶媽”,并且,由于他的多變,中國藝術家可以放手模仿而不用擔心和別人撞車。只是,當我們站在展廳里,看著里希特的這些作品時,內心會不會對中國藝術家們產生一些失望呢?里希特給予人們最大的財富是“善變”,是一次次拋棄自己,而不是為其他藝術家提供形式的母版。
在45年中,一次次拋棄自己
在45年中,一次次拋棄自己
在45年中,一次次拋棄自己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