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續走強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中,被譽為“中國當代藝術半壁江山”、且于近年屢創市場佳績的“川美”和“川軍”,聲勢正旺。很多人在關心:繼“川軍”之后的下一個熱點在哪里呢?以筆者的猜度,“中國美院”應該是很值得注意的“選項”。其理由大致如下:
一.“現代繪畫策源地”根深必將葉茂
美術學院,是中國油畫發生、發展的大本營,中國油畫史上的絕大部分名家精品,都與各時期的美術學院密切相關。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八大美院”各具風貌,但總覽起來,其中歷史脈絡最清晰、國際影響最大者,當屬坐落于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
“中國美術學院”的前身“國立藝術院”,成立于1928年,是民國時期的第一所國立藝術學院。雖然彼時晚于“天津美術學院”前身“北洋女子師范學堂”肇始的1906年,也晚于“中央美術學院”前身“國立北京美術學?!闭厥嫉?918年,但是,與前者在1959年才成為專門美術學院相比,該院在建立之初就是“國民政府下唯一的藝術教育機關”,而與后者的幾經輾轉相比,該院在初創時提出的“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宗旨,一直貫穿至今。
在1928年至1938年任“國立杭州藝?!毙iL的林風眠,貫徹蔡元培的美術教育思想,提倡“中西融合、兼容并包”。他網羅到多位第一代中國油畫前輩到校任教,使該校成為中國繪畫走向現代的重要策源地 。民國期間在該院任教的教師主要有:吳大羽、李風白、李超士、王悅之、蔡威廉、方干民、吳作人、關良、莊子曼、周碧初等,他們多曾留學于日本或歐洲,藝術風格鮮明,教學方法各具特色。因為學校人才薈萃、兼容并蓄,形成了“多種藝術流派自由競爭、不同教學方法交流促進”的優秀傳統,對該院后來的發展影響深遠。
由于林風眠對法國現代繪畫的偏愛,影響了學校的整體繪畫風格 ,當時繪畫系學生同時接受中西繪畫的理論和技巧,“杭州藝?!迸囵B出的眾多具有現代藝術傾向的畫家 ,成為中國油畫第二代的中堅力量。在1930、40年代畢業于該校的畫家包括:黃顯之、胡善余、林達川、涂克、閔希文、吳冠中、朱德群、朱膺、趙無極、席德進等。他們后來多數任教于國內的著名美術院校,少數旅居海外。
事實上,在當前藝術市場的“老油畫”或“民國油畫”板塊中,“杭州藝專”的畫家占有很大比重,其購藏群體和市場主要在港臺和海外。
資源幾近荒蕪的第一代油畫家作品,首先被臺灣畫廊發現了市場潛力,在內地藝術市場啟動前,老油畫大多從民間流入港臺收藏家手中。經過他們的多年發掘、收集和推廣,開拓了老油畫市場 。目前,其中“杭州藝?!钡牧诛L眠、吳大羽、關良最受購藏者追捧,其拍賣總成交額分別排在第17、29、36位?!昂贾菟噷!钡牡诙彤嫾抑?,趙無極、吳冠中、朱德群的市場成績最為顯著。趙無極和朱德群以“抽象表現主義”的探索、以及東西方美學的融合,奠定了國際級大師地位,分別于2002年、1997年當選為“法蘭西學院藝術院”終身院士 。他們不僅被歐美主流藝術市場看重,也得到國內買家的普遍認同,作品在港臺拍賣市場十分走俏 。吳冠中是中國美術走向現代的標志性人物,早在1980年代就得到國際市場的著力投入,形成了穩定的海外收藏群體,之后接連創造中國藝術市場的神話。目前,趙無極、吳冠中、朱德群的拍賣總成交額分別高居第1、2、5位,并分別有14件、3件、4件作品價格超過千萬元。
“杭州藝專”時期的藝術傳統和藝術成就,使中國繪畫走向現代、走向世界,也使“中國美院”不論學術上、還是市場上所產生的國際影響,都為其他學院所莫及。在2007年成交的63件千萬級中國油畫中,“中國美院”多達14件(其中“杭州藝?!睍r期達13件),占總數的1/5強,位列各院校之首。由其一脈相承而來的“中國美院”當代藝術,得到應有的市場價值認可,具有著十分充足的理由。
二.“新潮美術”有待發掘
如果說,“四川美院”以1980年代初期的“鄉土現實主義”繪畫,樹起了中國當代美術的一座里程碑;那么,“中國美院”則是在1980年代中后期的“新潮美術”中,成為了中國當代藝術的中心地帶。
“國立杭州藝?!庇?950年更名為“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又于1958年更名為“浙江美術學院”。1977年之后,西方藝術觀念的再引進,促動了“浙江美院”藝術思想的轉變。學院1978年創刊的《國外美術資料》(1980年改名為《美術譯叢》),是全國美術界了解國外美術動態的主要窗口,在1980年代獨領中國美術界風騷達五六年之久。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美、日等國美術代表團的來訪,以及院內教師的出國考察,使學院成為中西藝術交流的最活躍領地。1980年,學院購入中國圖書公司“西方美術圖書展”的全部大套美術畫冊,對學院的創作與教學產生了積極影響。
在1980年代初期的西來思潮涌入中,作為引進畫種的油畫,首當其沖?!拔母铩焙蟮氖讓糜彤嬒当究粕?,成為畫風變革的弄潮兒,不斷在學院引起軒然大波。1981年,油畫系劃分由王流秋、莫樸、黎冰鴻主持的三個工作室,以主持者的藝術思想、觀念、創作方法相區別,分別實施不同的教學思路與程序,對繪畫創作的大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84年,學院成立創作領導小組,定期舉辦各種探索展和年展,使藝術創作擁有了更自由的思維空間和更民主的實施空間。1985年,趙無極被學院聘為客座教授,并舉辦了歷時一個月的繪畫講習班,其影響通過結業畫展和講學筆錄波及全國,引起持續震蕩。
1930、40年代杭州等地的現代藝術思想,隨著政治壓力的放松得到復蘇,在1985年爆發了“新潮美術運動”?!靶鲁泵佬g”在與傳統的對抗中,改變了中國當代的格局,為中國現代藝術爭得了一席之地 。至1980年代中期,“浙江美院”以開放的姿態,在當代藝術創作中獨占鰲頭,成為“85美術運動”中人數最多、氣氛最活躍的中心之一。
在1985年的“浙江美院畢業生作品展”上,部分離經叛道的作品引起了巨大反響,耿建翌的《燈光下的兩個人》、魏小林的《黃河組畫》等油畫表現出的現代感,引起了激烈的辯論 。同年12月,由“浙江美協”、“青年創作社”在浙江美院舉辦的“85新空間”畫展,參與者幾乎全是浙江美院學生,張培力、耿建翌等人的油畫作品的“實驗性”特征,再次引起關注。該展覽第一次明確地書寫了對冷漠工業、灰色都市的思考,并首次確立了“85美術運動”的整體概念 。其前衛性引起巨大轟動,并快速在全國引發迅猛的現代藝術大潮,使學院成為美術界注目的焦點 。該展覽的代表作,如張培力的《請你欣賞爵士樂》、耿建翌的《理發3號——1985年夏季的又一個光頭》等,也是整個“85美術運動”的代表作。
王廣義于1984年從浙江美院畢業,參與了“北方藝術群體”的初創,并于1985年底發表了代表作《凝固的北方極地》,不久,作為“85美術運動”的首個自由藝術家集群,“北方藝術群體”成為輿論焦點。以該群體為代表的“理性繪畫”,成為“新潮美術”的一個主流。
1986年5月,張培力、耿建翌等組織成立了“池社”,是“理性之潮”的一支。成員們在相繼完成《楊氏太極》、《綠色空間中的行者》、《國王與王后》、《受洗001》等四個別開生面的藝術活動的同時,繼續著他們的架上繪畫創作。
1986年2月,吳山專組織“浙江美院”師范系83級學生,成立了“紅色幽默”群體,5月,吳山專、倪海峰等在浙江美院舉辦了“紅黑白”展覽。吳山專展開的“文革”系列創作,首次采用了“文革”宣傳形象;而該群體的系列作品,則成為1990年代初政治波普藝術的先聲。
1989年的“八九現代藝術大展”,是先鋒藝術家在中國美術館的大規模集體出場,浙江美院的吳山專、黃永砯、張培力、王廣義、耿建翌等參展。其中,肖魯槍擊裝置作品《對話》,導致了展場一度關閉,是展覽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
對中國美術影響深遠的“85美術運動”,被西方看作中國當代藝術的起點?!爸袊敶囆g”首先為國外展覽體制和藝術市場吸收,近年來也得到國內官方和商業體制的接受,甚至成為時尚,許多重要藝術家作品的價格都在百萬以上。近期,藝術圈內舉辦了多個“85新潮”的紀念性、回顧性展覽活動,2007年11月,“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開館展“85新潮——中國第一次當代藝術運動”,將其推向高潮。策展人費大為認為:“因為當時幾乎沒有市場和商業的壓力,所以期間誕生的作品,是非常好、非常純粹、截止目前為止,中國當代藝術中最好的作品”。
然而,目前除王廣義的拍賣總成交額排在第20名,其他多位當時“浙江美院”的代表藝術家,成交量很少、價位極低。在2006年“中國嘉德”秋拍“中國當代藝術二十年”專場中,被當作重頭戲的裝置作品《對話》,僅以231萬元成交 。這與當前整個藝術市場的火爆局面相比,顯然并不協調。
三.學院前沿“東風”漸起
不論與民國時期的“杭州藝?!崩嫌彤嬒啾?,還是與當代油畫“川軍”相比,“中國美院”當代藝術的市場狀態,確實令人遺憾。不過,近來圍繞該院的若干個契機,很可能使沉悶的氣氛得到極大改觀。
一方面,作為經濟大省的浙江,民營經濟發展迅猛,許多私人企業家把資本投向了藝術品市場。擁有強大經濟實力的收藏“浙軍”,是中國藏界最重要的力量,其收藏規模和水平在國內享有盛譽。近幾年,浙江民間收藏活動空前活躍,涌現出眾多收藏大家和民辦博物館。規模龐大的浙江藏家對本地域文化情有獨鐘,收藏了大量的浙江本土藝術品 。引領中國畫潮流多年的“浙派畫家”,一直被藏家青睞,早在2005年前后的中國畫市場熱潮中,就受到本地藏家的熱烈追捧 。浙江發達的民間收藏力量,若轉向當代藝術,既有實力也有潛力。
在2007年,曾任中央美院院長的靳尚誼、現任四川美院院長的羅中立,作品都出現了千萬級價位。2001年出任“中國美院”院長的許江,于2005年當選浙江省美協主席,并兼任中國美協副主席、浙江省文聯主席 。2007年11月,他的《綠色背景上的棋俑(四聯)》在“HK佳士得”以319.9萬元成交,繼另幾位院長之后,其作品價格實現躍遷,完全在情理之中。而能否在其帶動之下,形成又一波行情,當然更值得期待。
再一方面,2006年以來海外興起的影像收藏高潮,帶動了國內影像市場的急速發展 。國內市場在經歷中國水墨畫和當代油畫的輪番價格“井噴”后,攝影被認作“即將飛躍的原始股” 。2006年末開始的數個影像拍賣專場,成績不俗 。一直處于當代藝術前沿的中國美院,在繪畫之外的“新媒體藝術”,是另一個醒目的亮點。
“新媒體藝術”以光學和電子媒介為基本語言,涉及攝影、錄像、網絡、聲音、行為等表現形式,當前在國際上極具活力。中國美院于2003年在國內率先成立新媒體系,聚集了中國新媒體藝術的開拓者,該系相繼組織和參與了大量國內外當代藝術活動,策劃了“出事了”、“沒事”等大型當代藝術展,在2006年“上海國際雙年展學生展”上,榮獲了金獎和多個銀獎、銅獎 。繼2007年4月新媒體系學生的“首屆本科畢業展”之后,10月,他們的展覽“疊化”,作為“首屆上海電子藝術節”系列活動之一,隆重推出。對于仍然爭議很大的“新媒體藝術”,系主任張培力認為:“邊界的模糊,說明了更多的可能性將會產生”。正是為了更多地留住充滿懸疑的“新媒體藝術”的發展脈絡,目前有規模、有實力的藏家和機構已經參與收藏。在新媒體藝術還存在“社會認知”和“閱讀方式”等困境的時候,該院無疑給購藏者提供了一支真正的“原始股”。
此外,2006年2月,多年致力于建設“文化大省”和“美術大省”的浙江省高層,在美術工作會議上,為省美協提出了“創造世界一流美術業績”的重任,并專題研究中國美術學院的工作 。從當年3月起,在省高層和中國美院的策劃組織下,藝術“浙軍”大舉挺進中國美術館,舉辦了“遠望:許江的繪畫展”、“藝術地理:井士劍作品展”、“藝術與時代:莫樸創作回顧暨捐贈作品展”、“心象空間:陳天龍油畫作品展”等十余個展覽,在油畫之外,還涉及國畫、版畫、書法、攝影等多個領域,該院如此集中地在中國藝術最高殿堂集體亮相,為全國罕見,引起了多方面的極大關注。
2008年,正值“中國美院”建院80周年。從2007年9月開始推出的系列校慶活動,以“再現學院歷史、整理學術文脈、凸顯一批群像,從而確立學府與時代文化的發展關系”為宗旨。學院除了出版并展覽“中國美術學院近30年發展文獻集”和“三十人的三十年”、舉行成立80周年慶典和國際峰會、出版“南山博文”系列叢書及《中華竹精神》圖冊等板塊外,還從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推出“學院的力量”系列專題展覽。該展覽正在以“充分體現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背景下的藝術探索”,突顯中國美術學院與中國當代藝術史之間的密切關聯,展現“學院的力量”。
“中國美院”的80年歷史積淀和學術前沿位置,是其能夠被購藏者重視的基本前提,也是其市場價值的潛力所在。而“浙軍”成為當代藝術市場的“下一站”,當是遲早的事情。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