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芾(1051-1107),宋代有名的書畫家和鑒藏家;又稱米南宮,因狂放并有潔癖,人稱“米癲”。他能詩文、擅書畫,精于鑒賞,尤好收藏名跡,與宋代蘇軾、黃庭堅、蔡襄合稱宋四家。其人天資高邁,善詩、工書法、長于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
舍命為藏
米芾自幼愛好讀詩書,18歲時走上仕途,1107年卒于任。米芾不善官場逢迎,使他贏得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來鉆研書畫藝術。為了收藏書畫,米芾連命也可以搭上。他在真州時,曾經和蔡攸乘舟泛于湖光山色之間。他們談古論今,十分投機。蔡攸拿出一幅王羲之的《王略帖》讓米芾觀賞,米芾看這幅書法,氣韻高古,蒼雄沉著,逸邁奇崛。心中愛慕不已,求蔡攸將此幅書法送給他,他可以用自己的書畫作品交換。蔡攸覺得不合適。米芾一急,跳上船舷說:“你若是不給我,我還不如跳到江里頭死了算了。”蔡攸見狀,沒辦法,只好將《王略帖》送給他。
米芾收藏書畫到底如何?他本人沒有留下完整的記錄,只能從他的《書史》、《畫史》中略知一二。據考察,他的活動遍于南北,廣為結交權門、士大夫及寺僧、商販,因而眼界大開,鑒別能力出人一頭。米芾收藏的六朝、隋唐、五代名畫法書極富,據一些不完全的記載,能夠指出名目的就有60多軸,如晉戴逵《觀音像》、六朝《英布像》等。
米芾接觸的收藏家有百名以上,如王詵、李公鱗、薛紹彭等。米芾把收藏者分為兩種:一曰好事者,一曰賞鑒家。他說:“好事者與賞鑒之家為二等,賞鑒家謂其篤好,遍閱記錄,又復心得,或能自畫,故所收皆精品。近世人或有貲力,無非酷好,意作標韻,至假耳目于人,此謂好事者。”這在當今還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裝癲索硯
米芾喜愛硯臺至深,為了一臺硯,即使在皇帝面前也不顧大雅。一次宋徽宗讓米芾以兩韻詩草書御屏,實際上也想見識一下米芾的書法,因為宋徽宗也是一個大書法家,他創造的“ 瘦金體”也是很有名氣的。米芾筆走龍蛇,從上而下其直如線,宋徽宗看后覺得果然名不虛傳,大加贊賞。米芾看到皇上高興,隨即將皇上心愛的硯臺裝入懷中,墨汁四處飛濺,并告皇帝:此硯臣已用過,皇上不能再用,請您賜予我吧。皇帝看他如此喜愛此硯,又愛惜其書法,不覺大笑,將硯賜之。米芾用這一辦法獲得了自己喜歡的硯。他愛硯不僅僅是為了賞硯,而是不斷地加以研究,他對各種硯臺的產地、色澤、細潤、工藝都做了論述,并著有《硯史》一書,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為石丟官
據《梁溪漫志》記載:米芾在安徽做官時,聽說濡須河邊有一塊奇形怪石,當時人們出于迷信,以為神仙之石,不敢妄動,怕招來不測。米芾立刻派人將其搬進自己的寓所,擺好供桌,上好供品,向怪石下拜,念念有詞:“我想見到石兄已經20年了,相見恨晚。”此事日后被傳了出去,由于有失官方體面,米芾被人彈劾而罷了官。但米芾一向把官階看得并不很重,因此也不怎么感到后悔,后來就畫了《拜石圖》。畫此圖的意圖也許是為了向他人展示一種內心的不滿。米芾對玩石的投入與傲岸不屈的剛直個性,大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情懷。米芾總結出了鑒石的四大要訣:“瘦、秀、皺、透”,開創了玩石的先河。
以假亂真
米芾的書畫水平很高,尤其臨摹功夫很深。我們現今看到的“二王”的一些作品,都不是“真跡”,而是米芾的仿制品。傳說,有一次,一個書畫商人拿著一幅唐人的真跡,扣開了米芾的大門,有意要賣給米芾,但價錢有點高。米芾說:“你先放這里,5天后你再來。我若要,你把錢拿走;我若不要,你把畫拿走。”米芾說完,商人走了。到了第7天,商人來了。米芾說:“畫我看了,不錯。但價錢太高,你又不讓價,就請你把畫拿走吧。”說著把畫打開,并說:“你看好,是不是這張畫。”商人客氣地答道:“沒錯,是是是。”商人把畫拿走了。第二天,商人拿著畫又來了。一見面,米芾就笑著說:“我知道你今天準來。有朋友請我,我都沒去,在這兒等你。”商人心里馬上明白了,說:“是我眼拙,把您的臨本拿走了,今天特來奉還。”米芾大笑道:“你不來找我,我也一定會去找你。你拿走了臨本,我心里特別高興,有一種說不出的愉快。好了,原本你拿走,臨本還給我。”商人取走原本真跡,臨本還給米芾。米芾拿此事在朋友中敘說,每次都笑得前仰后合。正是這樣的精心癡迷于收藏,所以他不但留給我們許多書法繪畫精品,如《天馬賦》、《元日帖》、《章侯帖》、《弊居帖》、《蜀素帖》,還留下《書史》、《畫史》、《寶章待訪錄》等專著,給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藝術寶藏留下了一筆豐厚的遺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