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乾隆御題西湖十景詩彩墨(十錠)

清乾隆御制重排石鼓文墨(十錠)
在拍賣場上,十幾萬元買件瓷器是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如果說有人花16.8萬元買了幾塊墨,人們可能會感到詫異,究竟是什么墨這么值錢?
十錠古墨值千金
4月27日舉行的“文房清韻——筆墨紙硯印”中國嘉德2008春季拍賣會文房專場上,一套清乾隆御制重排石鼓文墨(十錠)以16.8萬元成交。這套清代御制重排石鼓文墨,一套共十錠,每錠墨均呈鼓形,尺寸大小相同。墨之正反兩面均有文字,一面革文,陰識填金,并分別冠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另一面則為楷書陽識,并分別冠以“右一”“右二”“右三”“右四”“右五”“右六”“右七”“右八”“右九”“右十”。清代制墨工匠善于借鑒古物并發揚光大,把石鼓與石鼓文仿造成墨品,且制作得格外精細與工整。這樣的墨品小巧玲瓏,別具匠心,自然也就令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了。此套墨配有漆盒,盒蓋上以螺鈿嵌“御制重排石鼓文墨”八字。《十六家墨說》中有談及石鼓文墨的文字。清代四大墨家之一汪近圣所編寫的《涉園墨萃》中,就收錄有與此套墨制式相同的石鼓文墨圖樣。
明清古墨成熱點
墨自古就受到文人和書畫家們的喜愛,并加以收藏。據記載,三國時期的曹操、宋代司馬光都愛收藏墨。這種藏墨之風,至明嘉靖、萬歷時期更加盛行,在這種需求之下,制墨的工藝越來越精,并且著重于將墨從人們生活中的一種消耗品轉變為工藝美術的一個門類,成為人們永久珍藏的藝術品。
明清時期,我國古代制墨業發展到歷史的最高峰。尤其是清代,民間制墨依舊興盛,而且還出現了皇家制墨作坊。康熙年間,內務府御書處開辦制作坊造御墨,并且分為內務府墨作制墨和徽州墨家承制兩種。清代御墨具有相當高的水平,成為當下古墨收藏的熱點。正所謂“清則康、干均善于書,對于制墨極為注意,故御制各墨,精絕千古”。
古墨雖小潛力大
如今市場上流通的古墨從使用性質上分為實用性和觀賞性兩種。墨是古代人書寫繪畫必用的消耗品,而且很容易損壞,所以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古墨少之又少。實用墨注重實用性,樸實無華。觀賞墨則注重外觀,集詩、書、畫、印、雕刻和制墨工藝于一身。
收藏和投資古墨,除了名家墨錠是決定價格的首要條件外,其墨上的圖案也非常重要,它是購買時的切入點,同時買者可從雕工入手,圖案細膩、層次豐富或色彩搭配等都需重視。另外品相好也是衡量價值的一個標準。
上世紀90年代,古墨在拍賣市場上可以說是大放異彩。1995年,乾隆御題西湖十景詩彩墨(十錠)就在北京翰海以55萬元的高價拍出。同年,清金壺汁墨(四錠)在上海朵云軒以95萬元成交。1996年,北京翰海又推出了御制天府永藏璽墨,以46.2萬元成交,創造了單錠墨的最高紀錄。
如今市場上清早期的古墨都已經很難遇到,而清中后期至民國時期的古墨價格在當下古玩市場上并不貴,價格在800元-6000元之間,上萬元的已經是墨中極品。而且近20年來,因為用墨的人越來越少,直接導致制墨工廠產量劇降,使得很多當代的極品墨也已經成了絕版,使得這些年頭并不久遠的新墨在短短幾年間身價漲了幾百元,可見其升值空間之大。
除了墨以外還有很多與之相關的周邊產品,比如放置墨用的“墨床”,還有記載墨文化的“墨譜”等等,雖然在市場上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價值上都比不過筆筒、筆架,但卻也是一件件不可多得的工藝品,值得人們對其投資。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