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拍大季中,香港蘇富比推出的“仕丹萊收藏·當代中國藝術重要珍藏” 專場,尤其引人關注。一方面,今春倫敦、紐約關于中國當代藝術拍賣的平淡結果,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影響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信心指數,香港蘇富比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拍場之一,其拍賣結果在某種程度上將直接影響今春內地的拍賣走勢。另一方面,“仕丹萊專場”是繼去年倫敦菲利普斯拍賣公司的“法伯中國當代專場”后,歐美藏家再次聯手拍賣公司,整批拋售其中國當代藝術藏品。而“仕丹萊專場”的108件拍品中的大部分,從其買入到賣出,之間相隔僅8個月。歐美藏家整批拋售中國當代藝術,能否有人成功換手?誰又會去接盤?
市場參與者在期望和期待中,迎來了本專場91%的成交率和1.39億港幣的總成交額的滿意結果,中國當代藝術再次成功換手,市場參與者懸著的心終于暫時落了地。其中,期望值最高的張曉剛的《血緣:大家庭三號》,被一位臺灣收藏家以4736.75萬港幣的價格買進,再次刷新了藝術家本人的拍賣紀錄,也創造了本專場的最高價。據悉,在這次成功的換手過程中,海內外的華人藏家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換句話說,是華人藏家以高價買進歐美藏家拋售的中國當代藝術品。當歐美藏家最初購進這批作品的時候,價格之低,人所共知。如今,卻又以高出買入價上千或者上萬倍的價格拋給華人藏家。華人藏家以高價買入,如4736.75萬買一幅《血緣:大家庭三號》,值不值?
由于社會歷史原因,20年前中國藝術史家發出的“今后研究中國當代藝術只能到西方那里去”的感慨不幸成為現實。在華人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意識尚未覺醒時,一些早期來華的西方人就已經開始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因而,中國當代藝術最大最系統的收藏幾乎都在西方。現今,隨著華人藏家的崛起,他們中不少人已開始從美術史的角度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對于錯過的歷史,他們也力求“補全”并表現出理性。張曉剛1995年創作的《血緣:大家庭三號》曾參加過第46屆威尼斯雙年展,已經在藝術史中占據一席之地,故以高價拍出。而同天推出的張曉剛于2005年創作的《記憶與失憶系列》 卻慘遭流拍,于此可見一斑。對于歐美藏家來說,《血緣:大家庭三號》可能就等于4736.75萬港幣。但對于嚴肅的華人藏家而言,《血緣:大家庭三號》不僅僅是數字,而是一段已經錯過的歷史。作品有價,歷史無價。
有跡象表明,歐美藏家在拋出早期收藏的同時,開始關注、挖掘中國的年輕藝術家,希望能“收藏”中國的下一個十年。但愿已有前車之鑒的華人藏家們,在錯過第一段歷史后,能抓住現在和未來。
收藏,錯過歷史的代價
收藏,錯過歷史的代價
收藏,錯過歷史的代價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