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冠中以堅持真理、剛正不阿聞名中外,這也是其作品受到藏家青睞并愿意出價更高的原因。圖為吳冠中捐贈給上海美術館的作品《白樺》。
四分之三畫廊負責人李文子選擇畫家的標準是“長得好看”,“好看”的意思是“很圓潤很清澈”。圖為該畫廊代理畫家黃丹作品《陌上花開》。
男怕入錯行。據說,王小帥私下很是后悔當年選擇了電影而非美術。
27年前,也就是1981年,王小帥15歲,這一年他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并從此接受了長達4年的專業美術教育。而在此之后他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選擇了和其他同學完全不同的職業道路。如今,他的很多老同學早已跨入富豪的行列,而他拍攝的那些獨立電影雖然享有盛譽,但是仍然稱不上是一個好生意。
“生意”這個詞可能會讓藝術家們不高興,但是毫無疑問,它已經成為理解中國當代藝術本質的一把鑰匙。而直接成就當代藝術“生意”本質的因素主要來源于其類金融屬性——當代藝術品已經成為類似“股票”的投資品,當代藝術家也因此成為“生產股票的人”。
金融化,甚至“股票化”,本來很正常,凡是可交易的稀缺品種均有此種潛力。但是我們遺憾地發現,當藝術家們成為“畫股票的人”之后,其道德風險更被史無前例地放大,這直接推高了當代藝術品的價格,也讓當代藝術這只“股票”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投機性。
這正是當代藝術市場的最大危機所在。但與此同時,只有充分回避藝術家的道德風險,才有可能尋找到安全邊際更高、收益能力更強的當代藝術作品。
畫股票的藝術家
將當代藝術和股票這兩個詞并列,恐怕不會受到公眾的非議。在過去的幾年里,當代藝術和股票成功躋身中國社會造富最為集中的幾個領域之一。大部分投資人也正在以投資股票的手法投資藝術品。
但如果把時間往前推移七、八年,估計還很少有人敢于將之類比。我還記得4年前在北京舉行的一次國際性藝術活動上,一位衣著華麗的香港中年婦女情緒一度激昂,希望維護藝術的純粹性,當時內地一家著名藝術機構的負責人正在向與會者推介他們的藝術行情指數系統,并宣稱要像做股票那樣投資藝術品。
大部分人開始接受這一觀點,一個原因是時間的洗禮,更主要的來源于誘惑。當代藝術造富運動的示范效應,就像瘟疫一樣到處傳播,這符合人類與生俱來的欲望。于是,沒有任何藝術細胞的山西煤老板在拍賣會上一擲千金,手上只有幾十萬閑錢的白領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就在798搭起個小門臉美其名曰“畫廊”,沒有任何客戶資源的小公司也紛紛進入拍賣領域,尚在學校的美院學生紛紛支付高額房租在學校周圍開設畫室,已經不做創作很多年的詩人甚至演員也重新拿起畫筆,對藝術一無所知的投資人也紛紛創立藝術媒體,因為二、三流藝術家為了出名不惜代價……
如此場景讓人想起美國的西進運動,只不過這次和牛仔精神相遇的是藝術。這場西進運動于藝術既是幸事也是不幸。幸的是藝術家獲得更好的環境去創作,并擁有金錢的支撐去抬高它的地位;不幸的是,純粹的藝術形式變成了整個社會體系中最為“經濟”的環節。
經濟、投資與牛仔的氣質是相通的,無論中國近30年的開放,還是美國當年的西部拓展,牛仔精神都起了關鍵性的作用。但是,在金錢的誘惑面前,大部分藝術家盡情發揮的牛仔精神并沒有集中于藝術精神的堅持以及藝術內容形式的創新,而是致力于如何討好市場、如何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
顯然,藝術的本原已經被歪曲,藝術創作的過程成為“畫股票”的過程。筆者熟識的一位銀行家就曾私下羨慕地說,“綜合比較來看,我們這個時代真正能夠實現財務自由和精神自由的職業只有藝術家了。”不過,目前來看,大部分藝術家的生存狀況肯定遠沒有這么輕松。一方面,藝術家財務狀況的持續改善尚是未知數,另一方面市場沖擊下的精神自由可能正漸行漸遠。
而對投資者來說,畫出來的“股票”恐怕不是好的投資標的,由于藝術家的努力程度不夠,其藝術品質恐怕要大打折扣,幾乎可以說是“垃圾股”,其未來的下跌風險顯而易見。
提防幾類“畫出來的股票”
“畫出來的股票”的風險就是道德風險。道德風險這個詞,在金融市場很流行,最早起源于保險市場。保險公司面臨的道德風險就是買了保險的人可能會放松警惕,從而出現意外的可能性會提高,保險公司的成本也因而提升。藝術家的道德風險與此不同,因為市場太好,不管畫什么都能賣到錢,他們往往因此會傾向于偷工減料,甚至搞各種貓膩。
最常見的道德風險是畫家以提高創作數量為主要目的的粗制濫造。有的油畫家一年能出20多幅作品甚至更高,而正常的產量也就是七、八幅。更為夸張的一種做法是,一個知名畫家雇上幾個助手辦畫坊,助手畫完再由畫家署名后,發到市場,按知名畫家的價格賣出。
另外,很多畫家純粹跟風市場,根本沒有自己的藝術體系。看到馬賣得好就畫馬,看到牡丹賣得好就畫牡丹。更有甚者,有的國畫藝術家看到當代藝術很火,竟然放棄十幾年的國畫功底改畫油畫。
還有一種來源于題材的重復。典型的是有些藝術專注于某個題材的創作,但是由于不夠努力,畫家不同作品的差異性并不大,整個題材系列又數量龐大,未來一旦市場遇冷,這類作品往往會因為拋盤巨大下跌慘重。
而上述現象都是藝術圈的常態。一位知名畫家曾私下自嘲說:“我畫梅花都把梅花畫沒了,畫蝦就是瞎畫”,但就是這樣的畫家每平尺照樣能賣到2萬塊。
毫無疑問,投資者必須要注意這類畫家的道德風險,盡量回避這些交易品種。其實,市場早已有所反映,這也就是很多人品好的藝術家受到藏家青睞并愿意出價更高的原因。中國近現代藝術家中現在作品拍賣價格最高的徐悲鴻、吳冠中等人就以堅持真理、剛正阿直聞名中外。
我的朋友四分之三畫廊負責人李文子選擇畫家的標準就是“長得好看”,據她的說法“好看”的意思就是“很圓潤很清澈”。按我的理解,“很圓潤很清澈”的人估計是不會拿自己的作品開玩笑的,所以,應該可以回避我所說的畫家的道德風險。這些畫家的價格也照樣可以捧得很高,一方面是因為藏家愿意出更高的價格,另一方面是他們擁有更龐大的收藏家粉絲,在市場低迷時,其價格不易下跌。這就和股票市場高漲時,基金重倉的人人共知的好股票走得更牛,市場低迷時這類股票也是最后一個下跌一樣,其典型就是貴州茅臺。
尋找值得期待的當代藝術新星
盡管人人鐘愛貴州茅臺這只股票,但是我們并不建議投資者現在買入“貴州茅臺式”的當代藝術品,因為這類作品的價格已經很高。我們認為投資者必須認識到當代藝術的價格已經很高,市場風險已經很大,不能盲目投資。最近張曉剛的作品在蘇富比拍賣上流拍、嘉德撤銷了當代藝術專場拍賣都很能說明這個現象。
所以,投資者應該把眼光從那些成熟的當代藝術家那里移開,關注那些未來的新星,這其中會有一幫人將殺出重圍,代表中國本土當代藝術家進入世界當代藝術家的前列。只要眼光對路,這其中的收益率一定是上百倍的。
我們認為,大資金應重點培養、分散投資,未來一定會有大的收益;小資金則應尋找那些自己喜歡的新人、喜歡的作品,以相對較低的價格買入心愛的東西,永遠都不會錯。
但是不管如何,從投資的角度,我們都建議投資者遠離寫實作品,因為照相式的技法正在為市場拋棄。這也正是當前中國藝術市場最大的風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