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偶然的機會,聽同學說起上海博物館需要發展一批志愿者做課程設計,此前我雖然常去上博,但不知道那里還提供講課服務。作為傳統文化知識的傳播場所,上博給人的感受是神圣的,值得反復學習的,除了擁有大量珍貴的藏品,上博還致力于提升展覽內涵和引導觀眾的藝術品位。志愿者要做的,就是結合自身的藝術專業,告訴前來參觀的非專業觀眾,究竟怎樣理解一件藝術品,怎樣從藝術品中得到感動等不同的體驗,怎樣提高藝術審美品位等等。身為上海大學國畫專業的學生,我欣然報名,成了上博志愿者團隊的一員。 據不完全統計,上海85%~90%的市民全年參觀公立博物館和美術館的次數不超過5次,這份數據和上海這樣一個走在文化前沿的城市不怎么相稱。其實,老百姓徘徊于博物館、美術館之外并非他們不喜歡藝術,我曾仔細留意過普通觀眾對各種藝術品的反應,我們最常聽到的是他們傳達的“這是什么”“我看不懂”的信號,對藝術品缺乏理解和缺少共鳴是人們止步于藝術殿堂門前的主要原因。 我們志愿者的任務,是圍繞上博的館內特展、佳節習俗、文物修復、經典文化四個板塊策劃各種活動,通過介紹文化出處、藏品故事等,讓觀眾親自體驗、臨摹創作,鼓勵他們相互交流促進,提高對藝術的興趣。正好前陣子全國的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上博也迎來了一批來自不同行業、不同領域、各個年齡層次的參觀者。吸引他們的,不僅僅是藝術品,還有我們提供給非專業觀眾的一系列互動活動和講解講座,志愿者精心設計的課程有了用武之地。 一件老器物,有自身的價值,也有著非同一般的身世經歷,為了將這些“藏品背后的故事”講明易化,每位負責上課的志愿者都有自己的一套上課方式和教學辦法。就拿我自己來說,我更愿意將每一件文物、每一件藝術品化為一個“點”,融入到一條歷史的“線”中來講述,在背景上下功夫挖掘,觀眾更能體會到藏品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在互動過程中,我漸漸發現,藝術品的顏色鮮艷與否列于其次,尺寸大小亦非大問題,審美的關鍵在于大家對畫面有沒有獨特的想法和感受。觀眾在每一次活動中學到的不僅僅是傳統的精髓和基本常識,更需要的是能否和當下相結合的深層延續。 當觀眾的眼光不再滿足于某一件藏品、局限于某一張畫紙,而是駐足于更大更廣的藝術空間,我們便感到很驕傲,因為藝術不是“跟隨”,其真正的意義在于體驗和延伸。 |
體驗和延伸的藝術
體驗和延伸的藝術
體驗和延伸的藝術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