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來,文人畫已經不是文人的專利了,許多民間藝人引入文人畫的創作方法,把自己所見所聞也以文字、書畫傳承下來,形式更生動,內容更豐富。就拿繡像畫來說,當初的木刻本都是白描的,陳老蓮的《水滸頁子》使白描繡像版畫達到了極致,是白描中的“文人畫”,它的出現不僅為文人畫開一新路,也為文人畫走向民間提供了寬廣的空間。比起徐青藤的水墨畫的文人畫,《水滸頁子》的受眾面更廣,對雅藝術大眾化起到了更普及的作用。這就引到了我長期從事的連環畫,以前我們稱為小人書,其實這是大家對它的愛稱,因為它的表現形式非常生動活潑,太經典。用吳晗先生的話說,是啟蒙大教授與兒童對藝術蒙養的精致藝術。吳晗是大學問家,他認識到藝術的蒙化是不分形式之大小的。連環畫在我們那個時期千人摹、萬人畫,大師者程十發、業余者農人,但這不妨礙連環畫的通俗和雅化,大學者說藝術是可以從民間傳承的。所以,有好些大師那時都從連環畫入手,以后藝出百門,可見連環畫是當代的文人畫,連環畫是現實主義的文人畫。你說它是文人畫,但它只限于方寸之間。但此局限更要求畫家有更概括的藝術創作能力,而且它之源于生活融合文學,這就擴展了文人畫的外延。
雅化的連環畫創作從生活中獲得了生動靈性,從經典的寫實中獲得了華貴,正如理論家所說,藝術的創作總是向著抒情的文人味。雖然與文學、生活緊密結合的連環畫沒有以前那么興旺了,但當代美術更重文人味,時下稱美術為視覺。什么叫“覺”,就是王國維稱之的“境界”,比古文學的意境更豐富,更現代,更重繪畫形式的文學意味,這給連環畫創作創造了一個更寬廣的空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