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咒《名人堂》 200x160cm 2007
展覽城市: 北京-北京
策 展 人: 趙樹林、馬克·宏格布勒
展覽時間: 2008-04-30~2008-05-25
開幕酒會: 2008-04-30 15:00
展覽地點: 橋藝術中心
展覽前言
中國當代藝術與當代中國一樣,被脅裹在一個中國獨有令世界羨慕的急劇轉型的時代,而近一年來中國的進程竟然到了主要靠國內各大利益集團的互動,而大大減少靠國際力量幫助的情境。在這個新的語境里,藝術家的存在一方面常常逼近崩潰邊緣,一方面又為完全前所未有的新的可能性的地平線興奮,震撼。
如果我們接受這種說法,說到底只是藝術家的精神和行為模式,那么,藝術在一個接一個到來的新語境中,藝術家最常指向自己的問題便是那個永恒的問題:我應該做什么,怎么做?不同的僅僅是問這一問題的周期越來越短,頻率越來越頻繁而已。
市場運作,藝術家和批評體系,視覺媒介或者非視覺媒介的采用,團隊方式還是個人的孤獨制作,有效還是無效的研討會,和畫廊合作還是避免畫廊,零星出售還是一攬子打包出售,注重畫面分析或者……但這一切都是細節,在時間,空間,速度,人際的喧囂中的無數細節,而將這一切暫擱置的時候,藝術家并非無依無靠,也并非會造成自身對自身的空前的認同危機——他將面臨的是創造今日的新的民族性,本土文化,本土傳統,本土目標……和新的形而上的一致。
今日在中國工作的藝術家們(也包括一些在中國工作,已自愿地部分融入中國本土文化的外國藝術家)正是處于若隱若現的這一總體目標下,又處于無數令他們精神處于掙扎狀態的細節中。一方面他們成功地調和了矛盾的諸原則,一方面他們又不希望調和它們,而是從它們之中汲取藝術所需的強大張力。這樣,形成了新的社會發展階段,新的藝術階段的新的存在狀態。一方面藝術家由于矛盾的重壓,驅動凝聚了火山四射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他們必須以創造的既神秘又時隱時現,既條理分明又不時打破的過程來把它歸結為一種“秩序”, 一種“模型”。力,我們知道的很多,而新語境中的“型”我們知道的很少。它是帶有秩序的形式,范型,模型, 也有轉型的意思。
本次展覽試圖探究在新語境中藝術家的新的精神存在狀態和他們的行為模式,看到他們在新的語境之中是“如此完美的不完美”,看到他們是如何激動人心地在現有的精神模式和行為模式之上創造新的精神模式和行為模式,而不論這種創造動機是被迫的或是出于自愿。藝術家們有的正處于純學術向市場的轉型,有的處于跨文化的難點,有的著力關注與公眾、媒體的關系,他們有非常多重的興趣。但他們有意識無意識地都自然處于“力”與“型”的范圍之內,亦即都處于這一總體目標之內。
這次展覽主要從總體目標觀察,因為作者認為確定、強調這一新語境中的總體目標極為重要。這一總體目標包含了藝術家與藝術內在邏輯的互動,藝術與中國劇變的社會現實的互動,也必然包含中國人的精神現實與世界的精神——如果可以這樣說的話——成為一段歷史的標志的互動。
這里筆者想起法國新浪潮電影最光輝的名字:戈達爾。他說;“什么是電影?就是比電影更多。”延伸它的意義我想說:什么是藝術?就是比藝術更多。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