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當代藝術特展”在廣東美術館拉開帷幕,對1985以來20多年廣東當代藝術歷程的系統進行梳理,同時彌補了中國當代美術史區域性文本的某種歷史性缺憾。
該展匯集了85新潮以來一直活躍在廣東的40余位藝術家近百余幅作品,作品類別包括繪畫、雕塑、裝置、影像等近百件作品。展覽部分側重挑選“85新潮”以來在廣東本土及國內外當代藝術界具有持續影響力,并一直堅持自身學術立場方向,目前比較活躍的當代藝術家。受邀參與本次展覽的40多位藝術家,均為長期生活和工作在廣東的當代藝術家,他們當中有一部分曾在改革開放和85新潮的歷程中,也有在消費時代背景下成長的一代,他們的創作方式與圖像的呈現方式都與上一代藝術家有明顯的區別,并且在題材與觀念的表達上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有趣的是,幾位目前分別生活工作在北京、上海、紐約、巴黎等地的廣東當代藝術家,雖然他們的作品在觀念上已明顯地帶有全球化的色彩,但述說與表達方式上仍帶有一定的廣東地域特點。
這次展覽的策展人由廣東及國內最為著名的藝術家和評論家組成,他們分別是:王璜生、皮道堅、楊小彥、陳侗及孫曉楓。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璜生告訴記者,“借助做‘廣東當代藝術特展’的契機,可以梳理85新潮以來廣東文化思想、藝術形態轉型等過程,這是一個很值得我們去探討的重要問題。”
著名評論家黃專指出,廣東當代藝術有幾個特質:非群聚性,藝術家們不扎堆,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不太追求金錢,頭腦冷靜,因此在市場上并未大紅大紫;思考非常國際化,很多藝術家哲學功底深厚,用思想來引領當代藝術節,如今涌現出一批蜚聲海外的當代藝術家,如曹斐、王度、林一林、徐坦、楊詰蒼等都是從廣東走出。
為參加展覽開幕式,楊詰蒼特地從巴黎趕回。他告訴記者,廣東的當代藝術家是以個體的方式獲得國際影響力,加上廣東全國一流的策展人、批評家團隊,廣東當代藝術是全國力量最大的團體。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