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黃太湖石山子
石頭可以賣到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嗎?答案是肯定的。香港蘇富比4月11號的“翦松閣”專拍證明了這一點,十四塊石頭除一塊流拍外其余以少則幾十萬多至幾百萬的價格被中西收藏者供為座上賓。就賞石拍賣的第一次嘗試來說,這一次是成功的,它標志著理性的賞石市場的初步形成。更多的人不得不把眼光投向一個藝術市場的冷門:賞石。
究竟什么樣的石頭能賣到百萬呢?我們就要從賞石的分類談起。從大小用途來分,可分為庭院石和案頭石。顧名思義,庭院石為體積大的用于裝飾園林庭院的石頭,以大型太湖石為典型。(例:蘇州博物館)案頭石為體積適當的擺放于齋窗幾案上的石頭,其中代表為英石和靈璧石。這次“翦松閣”所拍為案頭石。石種中除一塊為孔雀石外,其余均為三大名石:靈璧石、英石和太湖石。
可謂雜項中的冷門,識石者之少與賞石的傳世量之稀少,為了解并進入這個市場設置了很高的門檻。懂得鑒賞賞石,能夠享受藏石樂趣的人本身需要有很高的文學修養與文化底蘊。賞石多富有文氣,自古是文人雅士的座上賓。曾有米芾拜石作“硏山銘”,李后主不戀江山戀美石,趙孟頫藏石悟畫石的佳傳。賞石不同于瓷器的華麗之美,竹刻的雕琢之美,書畫的形態之美、是一種由內而發的意境美,而且取道自然,卓然天成。吸收著天地之精源,它固有的凝重,靈氣加上自然賦予它的形體構成它超然的韻味。觀賞賞石的過程便是心靈與自然溝通過程,也是使意識與形態相互轉化的過程,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似與不似間賞石給人以無限遐想,凝視間如入鏡象。時而讓人置身于大山大水之間,或登高遠望,感發:憶往昔,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或偶遇一小童,言師采藥去,云深不知處;時而憑空飄來一朵云,緊鎖云圈,忽近忽遠,飄渺怪誕;時而如蛟龍竄入云間,頓時云霧四起,海浪滔天,終被嘠 然定住,化為石,遺留人間。石把人帶入自己的心靈世界,所謂之一石一天地,一石一世界。
賞石本身經歷了上萬年的錘煉和上千年的把玩、傳世,有其博大的內涵。欣賞石的美猶如坐禪,不僅靜心養性還能悟道。石的美或說石的丑是自然的產物,欣賞石之自然美與道家提出道法自然者一脈相承。如太湖石以透、漏、奇形者為大美,石中的大小空隙由流水萬年腐蝕而成,水為自然之利器,以柔克剛,以動制靜,天然雕石成形。不經意間的藝術與刻意的雕琢完全是不同的藝術與刻意的雕琢完全是不同的韻味。美石多稱丑石,大丑即為大美。大象無形,大美不言。丑石的美實為大美。大美可以跨越不同的文化形式被認可。同樣,西方收藏者也對賞石情有獨鐘。如此,賞石有著國際化的市場需求。大美可以被各種藝術形式接受,中國當代雕塑藝術也基于古代賞石的美塑造出古代特色的當代賞石。
到底怎樣鑒賞古代賞石呢?什么樣的賞石為佳品呢? 石的鑒別不僅需要人對復雜多樣的石種有深刻認識和對奇石有審美能力,而且要對石的不同年代的開鑿方式,不同時期對石的處理工藝,石面的包漿,乃至石座的設計有深層次的研究。從三大名石:靈璧石、英石、太湖石的石形審美觀上說,大體上以怪、皺、奇、拙為上品,而其中不同的石種有不同的評判依據。如靈璧石要從質、形、色、聲來考究,上等靈璧石更要具備瘦、透、漏、皺的形態美。眾所周知,經過傳世把玩的木器、竹器或牙雕上都會形成一層透明膜狀物,稱為包漿,包漿的薄厚也是斷代的依據。石頭不同于以上物質,他的硬度,密度都相對大得多,在石體上形成包漿,至少要經過上百年上千年的把玩,它使石面變得圓潤,減少了棱角的尖銳度。還有的情況是:宋人愛石,宋時石以黑為美,人們甚至往石面上涂一種黑漆,再經把玩,包漿形成于漆面之上。這種把玩的習慣北方流傳甚廣,南方人習慣于單純的觀賞。石座在南北方也有不同的講究,南方座架腿偏高,有層次,裝飾感強,精致秀美;北方座單層,座架矮,簡單,樸素大方。不同年代對石頭的開鑿方式和所用工具不同,石體上留下的痕跡也不同,有點狀也有斜紋狀,這需要人對實物更多的觀察、探索。得到一塊有年代包漿好的石頭實數不易,體積大造型好的更是難上加難,如帶原配座經名家傳承便可謂石中之極品。
作為普通的愛好者,應從單一石種下手研究,了解它的特殊性和與其他石種的共同性,循序漸進。賞石的市場還剛剛起步,由于鑒賞知識的普及率比瓷器等其他項目低很多,屬于冷門。這樣一個機會市場,是為有心人準備的財富之門;而且賞石的收藏、鑒賞過程,創造了凌駕于物質財富之外的精神財富。
詩云: 云際茅茨一兩間,春來幽春日相關。臨窗靜試下巖硏,欹枕臥看靈璧山。陸游對靈璧石的情意盡享其中,而今不妨仿效古人,在繁華的都市里尋找一份心靈的寧靜,半臥依枕,任無限情思游于天地間。真可謂,供石在案,妙在心中。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