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優秀中國畫家作品展研討會紀要
當代優秀中國畫家作品展研討會紀要
當代優秀中國畫家作品展研討會紀要
由《美術》、《清華美術》聯合提名舉辦的“四季水墨·春——當代優秀中國畫家作品展”提名畫家分別是張桂銘、朱振庚、杜大愷、董小明、張培成、田黎明、劉進安、周京新、劉慶和、徐華翔。展覽開幕式結束后,由《美術》雜志執行主編尚輝主持召開了學術研討會,邵大箴、薛永年、李松、梁江、劉龍庭、鄒躍進、杭間、陳履生等當代著名美術理論家出席了研討會。
尚輝(“四季水墨”學術主持,《美術》雜志執行主編):
“四季水墨”是個很寬泛的學術主題,既是自然主題,也是社會主題。從自然主題來說,自然界的山川草木、花鳥蟲魚隨著四季氣候的不同而形成了自然節奏的變化,這是自然對人類智慧與情感的恩賜,也是中外文學藝術家歌詠贊美的永恒的主題。從社會主題來說,人和自然構成了一種關系,自然是人類的居所,人類是這個居所中的主人,而且,人類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怎樣對待自然是聯系在一起的。可以說,四季給古今中外的藝術家提供了非常廣闊的創作視野。這個展覽也是這樣。“四季水墨”提名的10位中國畫家,都是在當代富有挑戰性的畫家,他們特立獨行,在繼承傳統筆墨意蘊的同時,也勇猛地和傳統圖式拉開了距離。這個距離并非憑空捏造,而是從對當代社會生活的感受出發,力求表達他們對于當代社會現實與文化現實的所思所感,他們對于當代中國畫突破性的探索,無不以這種思考為基點。而“四季”的主題,則試圖讓這些已被畫壇認同的畫家再度進行一些新的變化,再度進行一些學術上的新探索。這就是此次展覽的學術目的。
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興起的現代水墨運動中,劉驍純先生曾經提出建立水墨新規范的學術命題。今天,現代水墨運動已被我們普遍接受,水墨運動也為今天的中國畫發展帶來了不小的變化,因而,在今天對這樣一種水墨運動以及這種水墨運動對中國畫的影響乃至今天整個中國畫壇格局的形成進行回顧和總結很有必要。這10位畫家既是這一運動的親歷者,也是見證者,他們未必都是這一運動的弄潮兒,但他們的中國畫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現代水墨運動的影響。因而,這里,有必要對當代中國畫的發展進行學術性的梳理和總結。
邵大箴(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主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水墨畫創新的問題,已經持續了一百多年,基本上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革新,一種是反叛傳統,借助西畫的造型與觀念的創新。談到傳統的時候,就談到傳統的文化性和傳統的筆墨性,20世紀以來,水墨畫的創新實踐大致遵循這兩條路線。一直以來這兩種意見,爭論激烈,延續到今天,這種爭論對推動中國畫的革新是有意義的。因為中國畫革新必須有多種多樣的思考和探索。這是一個時代的要求。
“四季水墨”的概念廣泛,春、夏、秋、冬,可能有多種多樣的水墨語言變化,這個春季展已展現出一種新的面貌。這10位畫家,大家都比較熟悉,每個人的作品中都有一種特立獨行的味道,都不同于別人。“藝術是為個性服務的”,如果相同就沒有了個性面貌,有不同的前提是藝術的修養、規范和功力,這是個性不同的意義所在。這個問題,我同劉國松先生爭論過很久,他說畫畫一開始要先求異,再求好。還有一種觀點是先求同,再求異。我看這10位藝術家對傳統都有研究,他們或從民間藝術,或從西方藝術,或從其他藝術中吸取營養,顯示出自己的個性和獨創性,他們走的是另一條道路,是一條創新的道路,從傳統的角度看,背離了中國畫的路線,但正是這種背離,才有了創新的意義和創新的價值。“四季水墨”的意義不在于說中國水墨畫一定要沿著這條道路前進,但是它的意義在于:傳統的水墨要走向現代,就必須要廣開思路、開闊視野、大膽創新。
薛永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尚輝先生和杜大愷先生起的畫展名字很好,叫“四季水墨”,劉勰的文心雕龍說“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整個文學藝術的發展都是根據時代的發展、根據時間的前后聯系在一起的。這些我熟悉的畫家都推出了新的面貌,原來田黎明畫人物畫,這次展覽的是花鳥畫;劉慶和原來畫特殊的城市青年,現在畫到了逸品山野;劉進安從畫太行山民到現在的水墨靜物;杜大愷先生原來是多種面目,現在是求簡和靜;周京新從人物到風景,都是與時俱進,與日俱新。
20世紀以來,中國水墨畫一直在轉型,從傳統的形態到現在的形態,從全局看,影響最大的是借古開今一派,是漸進的轉型,新中國成立后,轉型加快。10位畫家大體分為兩大類,有一類在形態上是傳承多于變革,是漸進的;另一類也有傳承,但是轉型的步子邁得比較大,轉型意識比較強。10位畫家從30年代到60年代出生的都有,都屬于積極探索中國畫走向現代的、實力派的、有影響的畫家。
田黎明原來畫人物畫,簡化意象,融合光色,不突出書寫性,寧靜飄逸,是畫人性化的東西;還有些畫家表現的是另外一種精神,是一種載道,表現粗狂原始的偉力,近距離的觀察都市男女在城市化的過程中的困惑,這些本身也是一種人文關懷,是一種入世,有一種徐文長似的生命力的釋放。前一種精神更接近古代文化的精神,理想主義情懷,后一種更接近于近現代的表現性,它是直面現實人生的來自心靈深處的一種感受和觸動。這次展覽中看到后一種減少了,更多的是回歸于人與自然的和諧,也是這次策展的特殊性,引導大家對回歸傳統的思考,很自然。還有多種語言媒材方面的探索,在造型的空間處理上,突破近代水墨寫實的傳統,不與照相機爭功,突破造型的束縛,不以筆墨為中心,拉開與傳統程式的距離,打破傳統的操作程序,形成自己的風格樣式,形成自己的心靈圖示,在具象與抽象之間,擺脫書法書寫性的束縛,不注重書寫性,而是去開發色墨的混融,發揮色彩的作用,顯示出大家視野的開闊,捕捉的是現代人的審美經驗。如朱振庚先生水墨和粉結合的如此高明,這是非常可貴的。西方現代藝術仍然是很多畫家的重要資源,當然也包括對寫實寫意的民間藝術的吸取,如朱先生的皮影系列,越開闊越要注意必要的傳承,聯系這10位畫家以前的作品,發現有個有趣的現象:近年來,他們的藝術里面向傳統吸收的東西多了,因為他們都出自學院。20世紀中國的美術學院是改革的策源地,不是保守主義的大本營,這些畫家都在策源地先后接受融合中西的水墨寫實教育,學習了一些傳統,開放以后參照的既有西方藝術,又有民間藝術,他們也受到了新時期其他畫種的影響,他們可能不足的是五四以來不斷被批判的文化傳統,怎么使自己的創造性、開拓性和傳統的文化精神,傳統的視覺資源,更充分地結合,使自己的語言圖式更體現歷史的積淀,把個性的源和傳統的流在最大的可能性上結合起來,現在的語言方式與古代的語言方式更好的銜接起來,我想大家正在努力,我贊賞這種努力,希望在下幾次展中看到更明顯的成果。
田黎明(參展畫家):
聽了薛先生的發言非常受啟發,作為一個畫家投入到創作和實踐當中的精力會多一些,理論家從宏觀上和其他角度的闡釋對我很受啟發。專于實踐,理論上會有盲區,理論研究也是畫家必做的案頭功,通過“四季水墨”迫使自己出些新作品,要想出新,還得從理論上多做思考。我很想拉開自己的面容,但不容易。我還是想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做些研究,我認為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還是要有時代感。所謂時代感,即關注自己的生存狀態,在當代這種高科技、高效能的狀態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顯示出浮躁的情緒,我之所以選擇人與自然,就是想盡量平和自己的心態,在平靜的心態下思考什么是傳統,什么是筆墨等等,借助這個機會,希望自己能夠在認識上、理論上、當代性上有一個大的提升!
劉龍庭(人民美術出版總社編審):
這個展覽令大家耳目一新,新世紀、新時期中國畫也必須有新面貌,這新面貌,首先應展現在世界面前,然后再展現在國人面前。在與世界接軌,融合中西方面,這10位畫家,都進行了深入的思考,都堅持持之以恒的實踐。由“四季”這個題目,我想起了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提到:“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這后六個字寓意深刻。這10位畫家,個性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對生活的感受不同,所表現出的東西也不同。后邊還有兩句,“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由四時想到四季,是一種文化的表現,即我們說的情感、美感,時代感,現代感,就是一個人的審美觀點的問題。郭熙的《林泉高致》:“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天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從田黎明的花鳥畫里可以看到春山的景象,春山澹冶的情形。
李松(中國美術家協會編審):
“四季水墨”題目選得比較好,展現不同的畫法,不同的個性語言。如董小明提出的都市水墨就有創意,周京新用水墨作希臘寫生難度是非常大的,杜大愷先生畫的是城市的鄉村,鄉村的城市,非常美,也非常幽靜;年輕畫家徐華翔的畫,我想一定不是喧鬧的張家港市,可能是周邊地區的優美村鎮,是人們內心深處向往的環境,使人心情愉悅。都是一種對自然的依戀,這次的許多畫家不管是在觀念上、還是對傳統把握上都有一定差異,在這一點上又與傳統構成一種歷史的文脈。還有參展的每位畫家都在材質技法上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特色。如董小明原是學版畫的,這次展覽中的作品中還有一種影像的效果等等,這是非常可貴的!
鄒躍進(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美術史系主任):
我覺得“四季水墨”是為接受者辦的,是讓接受者帶著春天的心情來參觀展覽。“四季水墨”體現出來的中國轉型和現代性的問題,實際上就是我們說的現代化和現代性之間的關系,現代化的特點就是擺脫自然的控制,把現代化形象化,就是說“24小時都在工作”,反季節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四季水墨”是一種反現代化的現代性,與現代化的路徑有種張力的關系,是反現代化的現代性,這正好能夠在中國的水墨畫里邊體現這一點,從現代性的角度考慮這個展覽,“四季水墨”就有了特殊的意義。
梁江(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
“四季水墨”重新審視對現代性的思考。現代性這兩年好像被說得變了味,唐詩有沒有現代性,宋詞有沒有現代性,聽上去好像很荒誕,唐詩至今在我們的精神生活中還發揮作用,那你能說他沒有現代性么?用現代性來界定它是很荒誕的,“現代性”這個東西與現在說的國學國粹這東西相比較,似更變成了文化產業的營銷策略。“四季水墨”的真正價值在于是個學術的展覽,很少有展覽能和學術靠得這么近!它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中國畫前沿的狀況,最新的有實力的畫家最近的狀況,他們在想什么都能夠直接地體現出來。10個畫家風格迥異,有自己各自的面貌和心靈探索,體現了自己的藝術思考,這個展覽的宗旨正像杜大愷先生前言中所說的:“以自然為師,常變常新。”無論在藝術語言上怎么探索,怎么追求,怎么想,無外乎寓物于景,借景寫意。這個展覽完全能展現當前畫壇的面貌。還有像劉進安先生講到的:畫家擁有的不過是一片紙,只有這片紙真正屬于自己,但僅僅這片紙往往讓自己踐踏或出賣了,就是僅僅這片紙所面臨的困惑。這兩句話真實地表現了畫家的心境和心態。在我們這個浮躁的時代,畫家能有一個平和的、平常的、寧靜的心態,對待藝術,好好探索,不斷的追求,才會有新的收獲,才能引起批評家更多的關注。
張桂銘(參展畫家):
到北京畫院美術館辦展覽,不太容易。三、四層有齊白石的作品。昨天、今天又去看了齊白石的畫,我認為齊白石是用生命去畫畫,這是在當今創作中比較少見的。
朱振庚(參展畫家):
這幾年我注意的畫家有幾位,劉慶和、田黎明、武藝、李津和劉進安。近幾年,拿中國畫與油畫和前衛藝術比,總覺得中國畫分量輕了一些。想象力、創造力這種東西還不夠,總有些程式化的東西,這次展覽,拿到邀請函,我非常心動,參展的畫家水平非常整齊,值得去,非常讓我振奮,我覺得這個展覽做得好,策劃得好,名字也好,參展畫家好。
我覺得當今畫山水的畫家有特點的有兩位,一個是杜大愷,一個是劉文潔,他們都非常有自己的藝術特點。董小明的作品無形中有形,有形當中有行動。他體會的事物有底線。我喜歡劉慶和的畫,大畫精彩,小畫精悍。中國畫應該耳目一新,三年一小變五年一大變,這才是中國當代藝術家的追求。
杭間(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朱先生的講話令人痛快,我很喜歡朱先生作品里邊《擁抱》這幅作品,作品讓我看到了70歲老藝術家的真性情。我從杜先生的序和朱先生的發言說起,我認為這次參展的藝術家有一個重要的特點,作品都反映都市人生,從他們的作品和文字里邊,多多少少都能感覺到一點,他們都是有很高悟性的藝術家。借朱先生的作品,談一個看與被看的藝術社會學問題,未看展覽之前,我對展覽有一個基本的想象,因為之前我在中國美術館看過郭味蕖先生的展覽,遠看的時候給我一種很大的失望,這是由傳統的裝裱方式決定的,走近看,完全是一個不同的面貌,像郭先生的作品,近看非常好,遠看卻不是想象中的情形。近觀以表達內心為主,遠觀以表達形態為主。不管怎么說,每一個藝術家,每一個觀眾,都繞不開看與被看的相互糾纏的關系。對于這次展覽,我非常怕看到有現代與傳統的裝裱充斥在一個展廳的情形,我感受到10位藝術家的作品都是具備現代性的、都是具有各自風格的,是一個有自己藝術語言的群體,這樣引起了我對如何看的一個問題的想法,我和很多看者相同,我認為無論“水墨畫”還是“彩墨畫”名字都不重要,它就是一個中國畫的形式,而我作為一個看者在觀看的時候很顯然是受一些傳統經驗的引導的。
從觀看者近觀和遠看的不同來說,我覺得這次展覽給了我一個新的美學感受,可以看得出這些藝術家在繼承傳統的路上完全有一個新的追求,存在主義的哲學里面,對觀看有一個特別的定義,即所有的觀看都是一些社會因素的總和。我想這是對的,就是說我們這些理論家的話和藝術家的話方方面面都講得很痛快,但世人永遠不能講出內心世界所真正想說的和要說完的東西。同樣一個問題,會是不同的觀看結果,大家都知道周星馳的《大話西游》,《大話西游》是周星馳的一部無厘頭的作品,但最后卻成為兩岸三地一部非常著名的后現代主義的文本,我想在這里用后現代主義,并非書袋,而是因為在今天當下的情境中,我用大家都知道的詞來概括,說明對一個故事的解讀。不同的解讀方法,不同時期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同樣,一個藝術家,對他的藝術作品,也不能完全控制社會上的如何觀看,這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
陳履生(中國美術館學術部主任):
這10位畫家的作品,即使不看展覽我也能說出很多東西來,這10位畫家都可以單獨開個研討會,要把這10個人拉到一塊來說,難度就大了。就剛才朱振庚先生的話題來談,畫家要不斷出新,三年五年要有一個變化,這并不容易做到。比如某個畫家的畫,有段時間我特別喜歡,而有一段時間我又特別不喜歡。很奇怪,可能畫家在變革當中,某個時期的作品正巧符合某些人的審美趣味,這是觀者感受的問題。像田黎明的這批花鳥,我感覺特別新鮮,雖然他把題材由人物轉移到了花鳥,但我從沒見畫家把花鳥處理在光影之中即光影中的花鳥。變化有大變,有小變,有三年、五年一變,有十年、八年一變,還有劉國松先生講的從學畫開始就與別人相異。當代水墨應予以廣泛的審美空間,而這個空間則因人而異,當代多元化、多樣性也為水墨畫發展多樣的可行性提供了空間,我認為這10位畫家是在多樣性方面展現當代樣式的范例!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