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上海美術館和Zeit-Foto畫廊聯合舉辦的中日當代藝術Zeit-Foto藏品展于昨天 起至5月26日在上海美術館舉行。日本收藏家石原悅郎先生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當代藝術的收藏,并對中國年輕藝術家的作品相當關注 ,這些藝術家在視覺表達上的共同特點是呈現“系列”及“標志鮮明”。周鐵海的《潘虹》、《李羚》以細膩筆觸描摹明星頭像,透露上世紀80年代的美學風格;馬六明的《寶貝》系列以自畫像的各種變體,進行自我鏡像的多層次解剖;季大純淘氣又單純的風格在《金山銀山》、《馬恩列斯毛》等作品中盡顯玩世與調侃;丁乙、陳墻、曲豐國等人依然延續對藝術 形式的不斷探求,試圖將點、線、面的組合發揮到無窮的可能性之中。這些都是在當代藝術界成名多年的藝術家的作品。
除此以外,愛國、琨布雷、何森等年輕、但具有潛力的新人的作品 ,將作品層次的豐富性延伸到了更寬廣的層面。愛國的《上海故事》將愛情美感帶入朦朧的畫面之中;琨布雷的《人塔》、《呼喚系列》則將特定時代的政治含意符號化;何森的《反射》、《女孩 的電話》則將視角聚焦在現代都市女孩的游離面貌。
與中國藝術家同臺競技的五位藝術家有:日野之彥、前田朋子、東恩納裕一、辰野登惠子、青木野枝,這五位風格各異的藝術家作品為展覽帶來了另一波視覺沖擊,也透露出一種與中國藝術家的不期而遇的同源,如日野之彥的作品也以頭像進行多種變體,辰野登惠子對藝術形式中的線條和顏色的探索,和中國丁乙等人的作品一樣,具有近似的美學目標。此次展覽中青木野枝的作品,作為唯一的裝置作品,以鋼筋、石頭為材料,搭建具有日本禪意的放射狀空間,圓弧與線條的錯綜組合具有東方式的雅韻特質,此展與Zeit-Foto藏品展同期舉行。
石原悅郎先生作為畫廊的負責人,于10年前與上海的一家廣告公司合作 在上海設立了一間畫廊,并開始對中國當代藝術品的收藏。他認為中國現代美術不同于歐美以及日本之處在于,它沒有經歷過古典、近代、現代這一過程 ,而是直接從古典跨越到了現代,正是這種急進性與混沌感使他感到了一種新鮮與活力。
上海美術館館長方增先表示,此次中日藝術家聯展,可使中國觀眾對目前 本國和日本的當代藝術創作有一個直觀的對比和了解。
與中國藝術家同臺競技的五位藝術家有:日野之彥、前田朋子、東恩納裕一、辰野登惠子、青木野枝,這五位風格各異的藝術家作品為展覽帶來了另一波視覺沖擊,也透露出一種與中國藝術家的不期而遇的同源,如日野之彥的作品也以頭像進行多種變體,辰野登惠子對藝術形式中的線條和顏色的探索,和中國丁乙等人的作品一樣,具有近似的美學目標。此次展覽中青木野枝的作品,作為唯一的裝置作品,以鋼筋、石頭為材料,搭建具有日本禪意的放射狀空間,圓弧與線條的錯綜組合具有東方式的雅韻特質,此展與Zeit-Foto藏品展同期舉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