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言恭達先生日前通過記者向藝術界大聲疾呼:“現代藝術”請勿惡搞中國形象。在全國“兩會”上,著名書法家言恭達委員的這一呼吁,得到了著名導演李前寬委員、著名書法家段成桂委員等10多位民進界委員的一致贊同,大家在提案中已作聯名呼吁。
言恭達委員首先分析了中國現代藝術發展的現狀。他說,中國現代藝術是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而發展起來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西方各種文藝思潮的介紹和引進,促進了中國現代藝術的產生。通常以1985年左右在中國美術界發生的被稱為‘八五’美術新潮為中國現代藝術的起點,至今已經走過二十幾年的歷程。在這二十幾年里,中國的現代藝術幾乎重演了西方現代藝術發展一百多年來的所有藝術形式。中國現代藝術的發展因為其一味效仿西方現代藝術的形式,追求形式的感官刺激,追求極端的個人享受,甚至有些作品違背道德規范,因而中國現代藝術并不能為中國的廣大群眾和官方所認可,發展一直處于邊緣的狀態。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伴隨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書畫拍賣市場迅速升溫,中國現代藝術的主力如方力鈞、王廣義、張曉剛等人作品均有百萬美元以上天價而成交。如2006年10月9日在蘇富比香港秋季拍賣會上 中國當代藝朮家張曉剛的《血緣系列﹕大家庭》作品﹐以874.4萬港元成交﹐創下中國當代藝朮品世界拍賣的新記錄。2007年6月21日晚上,蘇富比的當代藝術品拍賣中,張曉剛、岳敏君、劉野、方力均等人的作品都以高價拍出。其中岳敏君的作品《教皇》以2,148,000英鎊的價格買走,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中的最高記錄。中國現代藝術在拍賣經濟的強大刺激下,客觀上得以迅速發展,促進了中國現代藝術的規模化和產業化的發展,以現代藝術創作為中心的城市藝術區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南京等多個城市產生,北京的798廠大山子藝術區,已經形成了一個當代中國現代藝術的文化產業的示范基地。
言恭達委員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現代藝術發展中的問題。他直言,中國現代藝術是依附于西方現代藝術形式發展起來的,它的發展有著自己先天的不足,這就必然導致中國現代藝術發展中所帶來的問題:中國現代藝術是以西方價值判斷標準為中心的, 當下的中國現代藝術創作迎合西方審美觀念,這就是目前的主要藝術“游戲規則”。就是在這樣非常別扭卻異常響亮的“國際化標準”下,中國現代藝術從一個符號走向另一個符號(諸如,政治波普、大批判、玩世現實主義到70年代后、卡通一代等等),每個藝術家削尖腦袋拼湊著自己的“符號”,以求找到最快的“成功”方式。西方的藝術專家對中國社會生活情境沒有親歷的感性認識,而更多是由冷戰思維引起的是對中國社會的集體性猜測。所以在評論中國藝術家作品的時候,那些有中國政治與革命符號的作品正投合了西方人的胃口,在拍出天價的中國現代藝術的作品中,不僅是普通民眾甚至連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國家領袖的形象遭到了丑化和詆毀。這些作品往往以中國身份參與各種世界性的展覽。這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國家形象、詆毀了中國共產黨的形象,而在拍賣天價的背后,更引起了眾多年輕藝術家的效仿。而黨委和政府職能部門對中國現代藝術的創作隊伍以及展示和市場管理基本處于失語狀態。
言恭達委員在聯名提案中強調指出,中國現代藝術創作群體主要以非體制之內的職業畫家為主,一直被疏于管理和關注,在一定程度上卻得到了西方的同情與扶持,從而逐步發展起來。而有些政府職能部門只看到了現代藝術發展所帶來的文化產業機遇,給予了政策與扶持,但對于游離于體制之外的中國現代藝術中有損國家形象的創作,卻缺乏相應的管理措施。特別是中國現代藝術作品在參加世界性展覽的時候,缺乏一種嚴格的審查機制,一些丑化中國形象的作品頻頻在各種世界展覽上亮相,有損中華民族在世界的形象。
言恭達委員在提案中給出了解決問題的途徑:要努力建立中國現代藝術的價值體系。他大聲疾呼:“中國現代藝術的健康發展必須擺脫對西方形式的依附和對西方審美的投機。只有按照十七大精神建立具有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中國現代藝術才能使中國現代藝術走向健康之路,也才能使中國現代藝術和西方現代藝術平等交流。要十分重視將中國現代藝術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納入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現階段文化工作的主題中來。將中國傳統文化積淀和中華民族精神融入中國現代藝術的價值體系之中。以積極、健康、活力的藝術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才能在中國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他反復強調說:“黨委和政府職能部門要十分清晰的認識到當下現代藝術出現問題的嚴重性,應該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去正確認識它,引導它,管理它,使它健康發展,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針對中國現代藝術發展要建立相應的創作、展示和市場管理機制,要將中國現代藝術對外文化交流上升到樹立國家形象和文化安全的高度,要加強對中國現代藝術創作隊伍的引導和管理,加強中國現代藝術參加國際展覽和國內市場的審查制度。謹防西方反華勢力利用現代藝術形式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危害中國的國家安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