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門23號項目
在充盈著濃郁中國近代文化氛圍的歷史院落中,不僅匯聚了Maison Boulud餐廳(米其林二星級法餐廳)、Shiro Matsui餐廳(日餐)、Sadler餐廳(米其林二星級意大利餐廳)與百達翡麗等全球知名餐飲和品牌,并且擁有一家美術館級別的當代藝術中心,海納國內外一流當代美術、音樂、舞蹈、戲劇、影像、多媒體創作。這種以優秀文化藝術為靈魂、追求創新和高端生活消費旨趣的商業模式,必將不斷吸引京城各高階層人群、各大金融機構、房地產等企業、跨國公司和商社駐華機構、外國駐華使館、國外博物館和基金會、藝術品收藏家、以及新聞媒體等的普遍關注,從而在這座有850年歷史的文明古都中,成為深厚傳統與活力當代間激情碰撞的新地標。
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
前門23號整體項目的靈魂內容——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包括一個面積1600平方米的展覽空間和一個挑高8米、面積700平方米的多功能空間,適用于多種形式的當代藝術、音樂、舞蹈、戲劇、綜合媒體等活動。主持人翁菱女士自始堅持“把優秀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留在中國”的目標,從90年代中期開始,先后成功主持中央美術學院畫廊,與李景漢先生一起成功創辦上海外灘三號滬申畫廊。正是得益于她獨到的學術眼光和持之以恒的堅持,十年間,這些藝術空間一直是當時最積極、最廣泛、最完美呈現中國最優秀當代藝術作品的場所。2001年,通過“新形象——中國當代繪畫二十年”在北京、上海、成都、廣州的巡展,翁菱女士更成為了將中國當代繪畫藝術以強大陣容帶進國家美術館的第一人。如今,在中國當代藝術面臨商業化、時尚化的背景下,懷抱著“讓當代藝術融入城市發展進程、對社會進步真正起到推動作用”理想的她,正準備同李景漢先生再度合作,以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這一強有力的平臺,全力打造更具深度和廣度的藝術空間,繼續支持、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思考、探索與創作。她的這一理想在即將起航的藝術中心發展目標中更是有著清楚的表達,那就是“成為專注于發掘與培育中國優秀當代藝術的最活躍的理想空間;成為激發與推動中國當代藝術持續思考力與創造力的跨學科、跨國界交流平臺;成為鼓勵和促成藝術與公眾深入對話、良性互動的真誠橋梁?!痹诖耍鋵拸V的視野、遠大的抱負無不顯明。
開幕展“Where Are We? ——我們在哪兒? ”
“我們在哪兒?”是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籌備之初的自問,也是對當今國內當代藝術界繁榮與虛妄相交織現狀的嚴肅發問。近年來,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收藏和拍賣市場上屢創新高,同時,伴隨著巨額金融資本介入的風起云涌,對泡沫的恐慌和各式危言也時有顯現。而反觀過去不到二十年的軌跡,中國當代藝術歷經了從起初的邊緣化、反主流,到幾度跌宕起伏之后終于站在幾乎替代官方藝術的位置,再到如今面臨商業化、時尚化的步步緊逼,我們在觀看與感慨之余,更有責任坦誠地直面現實,以實際的作為與中國當代藝術的明天同行。
從2001年策展《新形象:中國當代繪畫二十年》,到2002年參與主辦《都市營造—— 上海雙年展》,到2004年滬申畫廊的開幕首展《超越界線》,再到2007年末美國邁阿密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期間的《超越標象:中國當代藝術展》,時空輾轉之中,貫穿這些無論是學術還是視覺呈現都深具影響的展覽的,是翁菱女士及其團隊對藝術本體問題的追索,以及對營建中國當代藝術良性語境的孜孜追求。我們有理由期待,一個將內在精神與視覺呈現完美融合的展覽將隨著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的開幕而到來。
2008年5月24日至 7月15日 ,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首展“Where Are We? ——我們在哪兒?”共邀請了12位藝術家參展,他們是林天苗、劉建華、劉韡、邱志杰、王波(皮三)、王功新、汪建偉、顏磊、曾浩、曾力、張培力、周鐵海。開展當天,藝術家汪建偉將現場執導綜合媒體當代藝術開幕式,不僅有別于傳統展覽開幕形式,更重要的是將充分調動觀眾的全方位感官,啟發性地引領其參與當代藝術豐富多變的時空狀態,體驗“Where are we?”這一嚴肅命題的復雜維度和多元可能。十二位參展藝術家個性獨立,作品形式迥異,但他們共同的藝術特征就是撇棄當下流行的符號化面孔,而專注于藝術思考力的表達。
林天苗,以女性藝術家的身份(盡管她從來都否認這一點)神經質卻十分徹底地展現藝術與生活的糾纏、生命體驗與社會存在的矛盾;劉建華,摩天大樓、巨型油輪、高速列車……,頑強地從土地中“生長”而出,這是人類努力追求理想世界、試圖不斷創造奇跡的真實寫照;劉韡,豐富多變的媒介表達是年輕藝術家對城市、社會等賴以生存的外部世界最直接敏感的反映;邱志杰,以他長期對歷史現實的綜合思考,從南京長江大橋出發,撥開“現實神話”的浪漫面紗,再現歷史背后被忽略的真實內容;汪建偉,將不同元素同時并置于同一語境,打破時空線索,混亂邏輯概念,引導觀者體驗多維世界;王波,借助實拍和動畫混合的技術“講述了”一個普通人白日夢中的現實和幻象;王功新,強調技術和將觀念帶入現實的邏輯方法,再次揭示和挑戰日常經驗與真實現實的復雜對抗;顏磊,重復工藝化的圓圈和艷麗奪目的色彩,暗示了開始與結束的辯證、普遍規則與個性價值的角力;曾浩,日常生活細節的平鋪直敘,引發的是真實與虛擬的思考以及對精神生活的向往和困惑;曾力,冷靜且毫無隱諱的鏡頭下客觀地記錄了現代城市環境變遷的視覺文獻;張培力,液晶屏中平緩流動的水面因外物的接近瞬間停止、又因外物的遠離而重回自然,人們在這種敏感且游戲般的關系中尋找著自身的定位;周鐵海,標志性的“駱駝人”變成了黑白,對身處東西文化情境中人的精神狀態的批判更加純粹。
“我們是誰?”、“我們在哪兒?”、“我們往哪里去?”當這些最樸素而元初的命題重新被提及的時候,往往也是“何去何從”這樣的問題在那些最為敏感的良知面前已無法回避的時候。北京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開幕展的參展者們即將以藝術表現的形式展現他們的思考,翁菱女士深切盼望這一話題能夠觸動藝術家,使之回復藝術的本原,并從中獲取更深層的創作勇氣和別開生面的創作源泉。與此同時,對于一貫主張并堅持跨學科交流的翁菱女士而言,她的目標遠不會就此止步。據悉,“Where Are We? ——我們在哪兒?”研討會預定在展覽中期舉辦,屆時,圍繞這一話題的討論將延展至更為廣泛的知識界、文化界、企業界以及大眾媒體,可以預見,更多認真、深層的自省與反思將從北京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這一平臺發出,對此,我們翹首以待。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