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卡藝術簡歷
2002年全國高校版畫學術年會南京藝術學院
2004年下一站系列藝術展 圣劃藝術館
2006年分形意象當代藝術展南京博物院
2007年中國獨立影象年度展南視覺畫廊
后風景:攝影和繪畫作品展 圣劃藝術館
“碎“繪畫展 蘇州工藝美院
(一)
也許一個畫家創作生涯的探索歷程和一幅畫的完成過程有些許共同的地方,藝術家帶著某種期待和預設去嘗試在一塊畫布上落筆,其間若干偶發的因素又可能將藝術家的作品引向新的方向。對個人創作經驗的梳理,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個人體驗,都為今后更長的藝術生涯提供一個思考的預先設定,并在不斷的整合中使自己更富有創造力。對于卞卡而言,他至今仍然迷戀著繪畫本身的書寫感,色彩的對比,協調等繪畫性范疇的元素,“骨法用筆,氣韻生動”之類的古訓也許已經植根他繪畫經驗的深處。
繪畫本身的若干誘人之處有時候好像是一個陷阱,當你沉浸在繪畫語匯自身完美無瑕的配搭的時候,實際上也許會喪失更多本應屬于繪畫所能觸及的范疇,回顧美術史,有莫蘭迪這樣一生用灰調子反復描繪幾個瓶子的畫家,也有一生風格變化多端、對時代脈搏把握十分敏銳的畢加索,也許后者更是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卞卡在繪畫性之外,意識到具象繪畫所與生俱來的敘事性功能仍然是有著更多的可能性的。這里他反對兩個傾向,一個是把敘事看作繪畫的累贅,有這樣的說法,敘事性更多的應該由文學藝術或者電影藝術去完成,她不是繪畫分內的事,“我要說的是除非從事純粹的抽象創作,只要有具象的視覺語匯,敘事是不可避免的;另一中說法將繪畫性與敘事性二元對立,拋出類似“形式,內容”辨證關系的論調,對于藝術家而言,如此的思考只會導致創作的僵化。”卞卡說他希望看到的是繪畫有效地消化敘事性,從畫面上應當傳達出完整的意味。而不是將兩者孤立地去判斷。
(二)
卞卡對繪畫本身的“書寫”的偏好,與他大學期間所學習的版畫專業有關,版畫屬于小畫種,版畫家們常常不自覺地給自己“閑云野鶴”“不理世事”這樣的定位,這樣的自我邊緣化帶來的直接的結果就是作品語言上更加的個人化,更關注細節的體味。版畫尤其是他主修的銅版,畫面上追求的那種點、線、面絲絲入扣的銜接,各種肌理的疊加,都打造了他對純視覺語言的敏銳。
進入新千年以來,中國的繪畫迅速獲得國際聲望,整個中國畫壇有一大批人開始揣摩“成功要訣”,他們尋找容易被識別的視覺符號,去迎合國內外買家的眼光,一時間畫好畫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找到一個恰當的“圖式”,繪畫變成了點子、小聰明。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仍然有一大批藝術家,他們能沉得住氣,知道什么是屬于一個畫家所應該做的,比如南京的毛焰、四川的周春芽等,他們潛心提煉繪畫自身的語言體系,真實地思考繪畫在整個中國乃至世界美術史的上下文脈絡。某種程度上他們處于主流之外,但如周春芽所言:“我畫石頭并不是出于圖像或符號的考慮,完全是出于趣味。我喜歡古典文人筆下石頭的形態,但不滿足于過于溫和、內向的性格。”就卞卡而言,他更多的是受這類畫家的影響。
在他的繪畫中,大量松節油與顏色混合揮灑的效果讓他沉醉于其中,卞卡喜歡那種自然流淌的感覺,同時把握筆觸走向,力求使畫面更加嚴謹。如果信筆之間,就可以將筆觸與周邊肌理自然結合,想必這就是他追求技巧的一個比較理想的境界了。至于那些畫給市場看的“圖式”,這可不是一個畫家需要考慮的。
(三)
就我們今天的繪畫而言,肯定不能滿足于畫面內在的自我完善,我們周遭世界的多樣性,決定了畫家觀看世界的方式也在改變,我們的社會正處于巨大的變革時期,有意思、值得思考的事情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如今又可以說是一個圖像泛濫的時代,來自電視、網絡的電子影像的迅速膨脹改變了我們的視覺經驗,一切更加平面化,相對親身體驗,這些資訊的間接化帶來感悟的冷漠化。
卞卡在繪畫中自覺不自覺地加入一些戲劇化的情節,同時又是帶有一種旁觀和距離感的表達,比如他的畫面中荷花淀里的戲劇性場面,題材最初來自他中學里的課文,孫梨的作品“白洋淀”中的場景,他刻意削弱了主觀情感,采取遠距離“窺視”的視角,從另外一個角度呈現這樣本來驚心動魄的瞬間。一切變得很平靜,又有點幽默感。卞卡試圖將畫面的書寫感,與戲劇化的敘事進行無縫對接。他覺得尊重傳統是最大的當代性,看似繪畫性,或者敘事性的繪畫是過時了,但是誰又能真正把握其中微妙有趣的東西呢,“繪畫性”“敘事性”兩個看起來不相干的東西,如果很自然地拿捏在一起,也許就是真正自然的有創新價值的東西,很多畫家滿世界地挖空心思,想搞出些新名堂,但是有沒有想過,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也許就是我們最熟悉和不經意的東西。
迷戀著繪畫本身的書寫感 卞卡:從繪畫性到敘事性
迷戀著繪畫本身的書寫感 卞卡:從繪畫性到敘事性
迷戀著繪畫本身的書寫感 卞卡:從繪畫性到敘事性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