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侯慶《琵琶記》

2.徐暉《紫外線》

3.楊國辛《傳說》
人在都市的龐大中感受自己的微不足道,并將這種情緒迅速轉變成真實的孤獨和深重的無助……參加“都市癥候群”中國當代藝術群展展覽的藝術家,如同波德萊爾一般,自我流放在都市中,以異化了的眼光打量著各自生活的城市。
“都市癥候群”中國當代藝術群展前天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展出了趙能智、石沖、張念、陳志光、楊國辛、忻海洲、張謐詮、付泓、黃漢成、徐文濤、侯慶、徐暉、尹坤等藝術家的作品。本次展覽將持續到5月13日。展覽之所以名為“都市癥候群”,是因為這批參展藝術家的作品都傾向于關注都市人的種種高發癥候,關心人在當代文化中的生存處境、生命要求和人格傾向。從更直接、更具體、更深入的當下經驗出發,切入當代都市生存的各個方面,呈現藝術與人的本質聯系和藝術對當代文化的反省。
這個展覽可能會喚起普通觀眾的切身體驗。對于每一個生活在無比龐大的都市中的人來說,都市從一個抽象的概念落向了你生活的一切細節。它是一個不斷擴展的公共空間,這個以大多數人權利的名義組織起來的存在,不斷侵蝕著個體的私人空間。而都市的規模往往和人的安全感呈現反比關系,人在都市的龐大中感受自己的微不足道,并將這種情緒迅速轉變成真實的孤獨和深重的無助……都市也在迅速改變著人們的經驗方式和思維狀況,在飛速逝去的時間中,人們在期待和失落的情緒夾縫中五味雜陳。大多數人的對應策略,就是變成一個都市中“隨變應變”的“波希米亞人”。
不得不提及波德萊爾,他的“大城市的宗教般的陶醉”的言論如此精準地指向了今天。所以,參加本次展覽的藝術家,如同這位“發達資本主義時期的抒情詩人”,自我流放在都市中,以異化了的眼光打量著各自生活的城市。比如趙能智著名的“幻影”系列油畫,被嚴重異化了的人物形象,帶有深重的痕跡和某種記憶深處的不確定性。張念把上萬盆鮮花搬進了美術館,組成了他的作品“萬紫千紅”,那些被人工栽培的鮮花,規則地排列組合在美術館的空間中,具有人造的美感———作為生命的鮮花被忽視了,它們組成了景觀。忻海洲的作品感受上比較私人,油畫《哪兒來的扳手》描述了一對緊密情侶之間存在的一些隱秘障礙,藝術家想說的似乎是現代人之間難以徹底接受彼此,在人際關系中存在異質感。
都市,是人類偉大創造力的自我困居。人類創造了都市這一精巧龐大的結構,同時也不斷迷失其間。就像電影《迷失東京》,它片名或許譯作“語境迷失”更貼切。都市集結著眾多的生存問題、文化問題和精神問題。故而,呈現都市癥候,不只是文化轉型的記錄,而且是對生存狀態和精神困境的發問與批判。都市的生態瞬息萬變,其衍生的癥候也層出不窮,這是當代藝術的資源。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