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保利將在5月25日至31日舉行的08春拍中推出《石渠寶笈》初編著錄的古代書畫馬遠《溪山秋爽圖》。保利征得此幅珍品之后,消息不脛而走,海內外博物館專家及知名藏家紛至沓來,作品受到廣泛關注。
中國古代山水畫創作,發展到南宋,已達到了鼎盛時期。這時的畫家,多留意山水在四季變換中的不同景象。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劉松年《四景山水》是人們最熟知的一件作品。而本文所要論及的是南宋畫院待詔馬遠所繪的兩卷山水,一為《溪山無盡圖卷》,一為《溪山秋爽圖卷》。
保利07春拍馬遠《溪山無盡圖》卷,無本款,迭經元末明初陸廣,明項元汴,明薊遼總督王永吉,清芳林主人果親王允禮,李佐賢、李恩慶,軍機大臣孫毓汶等遞藏,可謂流傳有緒。此卷曾多次經徐邦達先生寓目,肯定為南宋馬家山水,因無本款而不能確定為馬遠親筆。清道光年間大鑒藏家李恩慶在跋尾所題的一段話頗堪玩味:此卷定為馬欽山真跡。欽山推宋代巨手,自當時已多傳摹。況去今六七百年,贗本雜揉,豈易猝斷。語云:篤近而舉遠。又云,不知其人親其友。有明距今時代猶近,好手制作流傳多旁證互參,鑿然可信。若戴靜庵、王庭直、周東村、謝樗仙,莫不尚友乎馬。以數家而言,戴為上,王李周謝次之,故孝宗稱王諤為今之馬遠、孫退谷謂文進乃馬遠夏圭之流,而畫史推為院中第一。諸公正思方駕古人,卓然樹立,師乎馬而不束縛乎馬者也。嘗于務聞神定,焚香下簾,錯陳對勘,見其使筆一宏肆也,此于宏肆中寓謹斂,敷色一古厚也,此于古厚中寓平淡,布勢一奔放也,彼為金剛運魔杵,此則菩薩轉法輪。文進不逮,王李周謝尤不逮,而其矩度又迥別于夏,然則非欽山熟能為哉?
在資料匱乏的清中晚期,而敢大膽肯定《溪山無盡圖》卷為馬遠真跡,李恩慶憑的是過人的學識與眼力。其所著《愛吾廬書畫錄》至今未寓目,此卷是否收錄其中尚不可知。
而08春拍保利古代書畫專場中的馬遠《溪山秋爽圖》卷,著錄于石渠寶笈初編,貯御書房,定為上等成二,位居現藏故宮博物院的馬遠十二開《水圖》冊頁之前(上等成三)。可見乾隆帝及當時整理內府藏畫,編纂《石渠寶笈》的詞臣們對此卷的重視與肯定。《溪山秋爽圖》卷亦曾經明大鑒藏家書畫家沈周鑒藏,后入文征明的學生周天球之手,又經明末大鑒藏家朱之赤秘藏,嘉靖年間,狀元宰相申時行在拖尾行書跋數行定為馬遠真跡。兩卷合參,一絹本、一紙本、筆法構圖如出一轍而又有變化,當出自一人之手無疑。而《溪山秋爽圖卷》馬遠落款清晰可辨。在未睹石渠寶笈著錄的《溪山秋爽圖卷》之前而定《溪山無盡》為馬遠真跡,前賢學識眼力實令人欽服。
馬遠《溪山無盡圖》卷,首繪一陽復始的冬景,殘雪未消,寒梅乍放,入春則行旅在道,山川挺秀,煙靄四合,樓閣宮觀,掩映溪谷之中。春水砌漲,魚艇往還;稚柳抽條,杏花正放。湖莊水榭,漁叟提鱸沽酒;霧鎖田疇,農夫披蓑戴笠,扶犁叱犢。入夏則草木蒙茸,山川蓊郁,懸泉飛瀑,鳴響溪澗;酒肆溪亭,高士納涼;柳蔭溪畔,漁夫扳罾。而山間小徑,冒暑奔竟者,或樵夫,或驛卒,衣著步態,曲盡其致。入秋則風雨晦冥,遠樹含煙,溪騰細浪,帆鼓順風。此卷按四時之變換,漁樵耕讀,販夫走卒各按其宜,點綴于山川草木之間。今人但知“馬一角,夏半邊”,而畫史明載馬遠曾作四景山水,即此歟?《溪山秋爽圖》卷,構圖布景與《溪山無盡圖》有異曲同工之妙,蓋將后者離合重組,只寫秋景,而通卷無一絲斧鑿痕,非馬遠親筆,孰能為之?此卷繪于宋箋紙上,山石為馬遠典型的斧劈皴,喬松遠樹,皆用拖枝法,柳林含風,千筆萬筆,筆筆不亂。畫幅中間,數株紅樹,點綴溪山叢莽間,有畫龍點睛之妙。而紙壽千年,其完好程度與絹本不可同日而語。此卷創作年代當稍晚于絹本,水法兩卷亦有不同,此卷水的畫法更接近馬遠水圖。
楊仁愷先生在《國寶沉浮錄》中以此卷迄未發現為憾,今國寶不遠萬里從海外歸來,當可告慰前賢。
周天球(1514-1595)字公瑕,號幼海、六止生,江蘇蘇州人。 明書畫家。曾從文征明 學習書法。繼承師法,篆、隸、楷、草都得了衡山的風格,晚年時自成一派。以詩文書畫名世。善畫蘭草,喜用淡墨,得鄭思肖風格。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與文征明、唐寅、仇英合稱為“明四家”。沈周出生于書畫世家,家學淵源,世富收藏,曾祖父沈良琛、祖父沈澄、伯父沈貞吉以及父親沈恒吉均擅畫山水,精工花鳥,更是書、詩、畫皆能。沈周在元明以來文人畫領域有承前啟后的作用。他書法師黃庭堅,繪畫造詣尤深,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繼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吳鎮的水墨淺絳體系。又參以南宋李、劉、馬、夏勁健的筆墨,融會貫通,兼工山水、花鳥,也能畫人物,以山水和花鳥成就突出。發展了文人水墨寫意山水、花鳥畫的表現技法,成為吳門畫派的領袖。
申時行(1535-1614),字汝默,明長洲(今蘇州市)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狀元,萬歷中官至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繼張四維為內閣首輔。晚年辭官回蘇州閑居,著有《賜閑堂集》。年八十卒,贈太師,謚文定,賜葬吳山之陽。
朱之赤(明崇禎-清康熙),字伏符、臥庵、臥庵道士、臥翁、臥葊道人,安徽休寧人。精鑒別,富書畫收藏,著有《朱臥庵藏書畫目》。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