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工廠是50年代東德援建的大型項目,2002年前后,這里的建筑空間在工廠轉型過程中被釋放出來,低廉的地租和空曠的空間吸引了一批藝術家駐進。而今天,當創意產業蒸蒸日上,798成為了一個新興的旅游項目,藝術家卻正悄無聲息地從這里離開……

綠色的鐵質樓梯扶手被涂成了白色,灰色的水泥地面看不見了,鋪上了灰色的地毯,原來的工作間和廚房已經被打通,成了一個大開間,那些從工廠車間里保留下來的多層工作柜和結實的陳列架都沒有了,大開間都被刷成了“畫廊白”,這個兩層空間2000年前是工廠的車間,2003年,闞昕搬進工廠,成為了最早一批搬到798的住戶。
798工廠是50年代東德援建的大型項目,2002年前后,這里的建筑空間在工廠轉型過程中被釋放出來,羅伯特將TimeZone8書店開到了工廠里;隋建國、黃銳、趙半狄、蒼鑫等藝術家聚集在這里做工作室,低廉的租價也吸引了畫廊和設計、廣告公司的進入,東京藝術工程是最早公開舉辦展覽的畫廊,開幕的展覽是《北京浮世繪》。2003年之后,畫廊的數字迅速增加,中國當代畫廊、季節畫廊、空白空間、常青畫廊、北京公社、唐人畫廊……
而另一部份人在這里實現了LOFT居住的理想,藝術家劉索拉、出版人洪晃、設計師林菁……各自將這里的工廠空間進行了改造,在仍然機器轟鳴、煙囪冒煙、出租車不讓自由進廠的798里過起了LOFT生活,幾年前,LOFT的概念經由798應證,一時間成為了時尚媒體廣泛報道的新潮生活方式,這些有著海外生活經歷的北京LOFT生活的實踐者們,將紐約SOHO區和798做比較,一邊享受著高大的廠房空間所有的敞亮和開闊,一邊忍受著工廠物業的不便,用洪晃的話說,這里有neighborhood(鄰里關系)的居住氛圍。
798的周末
2007年,TimeZone8現代書店舉辦了多次小型圖書發布會和討論會。比如11月初的某個周末,在藝術評論人、策展人HansUlrichObrist的新書《DOIT》(《做》)的發布會上,他談興正濃地給聽眾說起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看法,你在這里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年輕的藝術家、國內外藝術媒體的編輯記者、美術學院的學生……而現代書店的對面,是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將要舉行的開幕禮,幾百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美術館的館長、收藏家、藝術家來到798,參加這個由比利時尤倫斯男爵贊助的美術館的開幕禮。
周末的798較平日更為活躍。畫廊新展覽的開幕式一般選擇在星期六。比如展覽扎推的上周六,北京空間的屋頂破了一個洞,屋子里的空間又變了,展覽只有一幅畫兒,岳敏君的《LookingforArt》(《尋找藝術》。
畫廊門口高高地架了攝影機,鏡頭往下對著拉門進畫廊的人,畫廊里擠著參加開幕展的人,還有兩臺攝影機對著人群。北京空間的策展人冷林站在門口,展覽現場是熙熙攘攘的人,有人擠到冷林身邊,“我是宋冬的朋友,哪天也請你看看我的作品。”冷林還是禮貌地笑,好,好。岳敏君出現得晚,身邊還跟了幾個人。他剛從798另一個畫廊過來,那邊是一個收有他的作品的群展,一個新畫廊的開幕式。
在798是否越來越商業化的爭論中,這里已經不僅僅是當代藝術的聚集地。Nike在798租下廠房做展示空間,也在這里舉辦邀請中國年輕設計師合作項目的發布會;另類時尚雜志i-D選擇在這里做攝影展。藝術、時尚、生活就這樣被混生攪拌在一起,在這里,你既可以看到背著相機對著展覽和廠房一拍再拍的國內外藝術游客,也會碰到在這里做問卷調查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學生或者香港中文大學做文化研究的教授,這里是發生地、實驗場,展覽記錄著藝術的生成和變化,而工廠轉變為后工業時代的創意聚集地的過程,也被研究者所記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