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那些天文數字般的價格,我們真的認識他嗎?”這是長期經營吳冠中藝術品的百雅軒總經理李大鈞的疑問。盡管89歲的吳冠中因身體原因并未到上海,但這些畫卻帶來許多令人深思的背影。
天價市場中老人“橫站”
2007年6月,吳冠中水墨畫《交河故城》在北京保利以4070萬元人民幣成交創造當代藝術家國畫拍賣的紀錄。而在今年3月公布的2008胡潤當代藝術榜上,吳冠中以2007年公開拍賣的作品共3.7億元的總成交額名列榜首。
此次展覽中的一幅名為《金縷衣》的作品,是吳冠中2007年用水墨設色的作品。一個被五彩顏色包裹的身體,橫躺在黑暗之中,這是老藝術家得意的作品之一。“住豪宅,坐寶馬,最后穿著金縷衣,結果還是進墳墓了,就是這樣的感覺。”這是老人的思考。簡單,也一刀見血。
吳冠中的“一刀見血”是出了名的,尤其在今年。在鬧得沸沸揚揚的“美院無用論”觀點之后,老人并沒有就此打住。在鳳凰衛視《名人面對面》欄目中,吳冠中稱“自己寧去種地,也不當藝術的螺絲釘”。他還在報紙上撰文針對文藝體制改革的問題,提出“以獎代養”的建議。
“我們都為他擔心,”百雅軒副總經理范永忠說道,“人人都在勸他,不要再這么說下去了,不是怕他得罪了誰,他也不怕得罪誰,而是生怕他說錯了什么,畢竟年紀這么大了。”
上海美術館館長李磊3月1日曾去吳冠中家中拜訪,“去的時候,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正在家里畫油畫。他對我說,‘在余下的時間,要把想說的話都說完,把自己的藝術還給人民’,這也是他目前最大的兩個心愿。”
除了“說真話”、畫油畫,吳冠中也在整理自己以往的畫稿。“最近每次去吳老家,他都在做這么一件事:撕畫。我們看著當然不舍,被他撕去的畫作何止千萬。”范永忠說。
顯然在吳冠中眼里,藝術品的經濟價值根本比不上藝術價值。“高畫價的,不見得他作品是好的,作品的高低,還是要經過歷史的考驗才能說。所以現在這些畫價高低,我根本不聽。我愿意搞出藝術來,至于錢、生活,對我沒有什么關系的。”吳冠中在《名人面對面》欄目中說道。
事實上,吳冠中近些年藝術上的變化甚至與剛出道的藝術家一樣頻繁,在他眼里,“重復就不是藝術”。去年,吳冠中又潛心創作了一批“漢字春秋系列”:書法的構成美感融入他的畫思中去,使字的內涵通過體態和身段表現出來,其中有10幅在此次展覽之列。
藝術市場上的炒家和畫廊當然不希望如此——隨意的改變意味著市場的接受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而成功的諸如現在當紅藝術家張曉剛的炒家,每年正以穩定的高價和令人愉悅的速度出售庫存的《大家庭》系列。
吳冠中的倔強、自我和堅持,如同魯迅筆下的“橫站去戰斗的老人”,“逆境鍛造著性格,滋補他的學養。苦難成就的,卻是英雄。”李大鈞對吳冠中評價道。
讓藝術回到民間
該展已先后走進北京、成都和重慶,始終秉承老人的“三不”:不舉行開幕式,不出售門票,無領導出席。而且如此重要藝術家的展覽,都不在當地最重要的美術館。上海的展覽亦是如此,五角場800號美術館也是民間資本策動的一個藝術家、畫廊的聚集區。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