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創辦最早的當代藝術博覽會———國際畫廊博覽會(CIGE 2008)今天在中國國際貿易中心展廳舉辦第五屆展覽,80家畫廊將推出上千件藝術品。而在昨天晚上舉行的內部預展上,收藏家、藝術家、交易商和記者得以先睹為快。這次展覽的主角是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年輕藝術家,當紅的張曉剛、王廣義那一代人的作品很少出現。
【作品】 亞洲“70后”出頭
在展覽現場可以看到,多家以北京為基地的畫廊只推出一位藝術家的作品,比如索卡藝術中心推出年輕藝術家李暉色彩絢麗的裝置作品,而陳綾蕙當代空間推出了1980年出生的劉寶亮的巨大雕塑作品《小李》———這座四倍于真人大小的硅膠裸體男子蹲在那里,斜睨著來來往往的觀眾。這屆博覽會主打年輕藝術家的作品,而張曉剛、王廣義等當紅藝術家的作品只有幾件展出———同期的各大拍賣行的預展中他們才是絕對主角。
博覽會藝術總監王一涵說,這次參展的亞洲畫廊比例高達70%,而且多數畫廊帶來的是年輕藝術家的作品。特別展覽項目———33位亞洲年輕藝術家個展,作品全部來自1968年后出生的藝術家。其中畫家歐陽春則在一個粉紅的、有著心形大門的空間里展出自己的作品,而喜歡以國旗、金錢等象征物為描繪對象的泰國藝術家Natee Utarit的作品在開幕之前已經賣出三件。
【市場】 關鍵要開發國內藏家
這仍然是個探索中的博覽會,80家參展畫廊中有33家是首次參加,組織方的一些技術細節也有待提高:安裝作品時人手緊張,以致最后一些畫廊主不得不自己清潔地面。但正如紅門畫廊老板華萊士所言,“這都是小事,重要的是作品,是來看的是什么人”。
和北京這些有強烈進取心的畫廊相比,多數參展的外國畫廊似乎仍在“試探”,帶來的多是小幅的平面繪畫作品,Boers-Li畫廊的支持人皮力說,這是因為小幅作品“容易帶,更容易賣”。
畫廊主陳綾蕙說,現在中國和亞洲當代藝術市場很火,但是健康的藝術生態要看長線,中國藝術品真正的支撐還是看國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