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以劉開渠為代表的一批充滿抱負的年輕學子從西方留學歸來,把西洋雕塑引進到了中國。一種新觀念的藝術,從此在這個古老的國家生根發芽。它與中國傳統雕塑的結合,奠定了中國現代雕塑的發展基礎。
劉開渠先生在民族處于危難時刻,最早用雕塑刀為偉大的抗日戰爭中的英雄樹碑立像。1934年他創作了反映抗日戰爭英雄業績的巨型雕塑《“一·二八”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這是中國第一座由中國雕塑家創作完成表現中國人民英勇抗日的紀念碑。有人說:“我們有理由認為這是一件偉大的雕塑作品,它產生于七·七事變前夕,‘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是能與《義勇軍進行曲》引為同調的雕塑作品。”這時期其它的重要作品有:1939年作的《王銘章將軍騎馬銅像》、1944年作的《川軍出征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亦名《無名英雄銅像》)、《孫中山像》和1945年作的《李家鈺騎馬銅像》、1945年創作的《農工之家》等。劉開渠的雕塑紀念碑創作,結束了中國自古只有文字碑、牌坊及物化象征性紀念碑的歷史,開創了中國人為自已建造現代紀念碑雕塑的歷史,這是劉開渠對中國雕塑事業的開拓性貢獻。
新中國建立,中國雕塑得到了極大的發展。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興建北京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碑體由梁思成設計;浮雕內容由史學界范文瀾劃定;浮雕由劉開渠領銜主持。本創作集中了當時中國最優秀的雕塑家一起工作,他們是劉開渠、曾竹韶、王丙召、傅天仇、滑田友、王臨乙、肖傳玖、張松鶴,歷時8年,這是中國曠古僅有的。這是高層次、高規格、高水準、高難度的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新中國城雕建設的前奏與序曲。這座最嚴謹、最認真、最完整的,不僅代表著50年代中國雕塑的最高成就,也是整個20世紀中國雕塑史中的最重要的力作。劉開渠在這項工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與影響將是名垂史冊的。
以劉開渠為代表的一批老雕塑家,他們大多赴西方留過學,藝術眼界開闊,修養和學養深厚,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和強烈的歷史責任感。他們是偉大的藝術家,又從事藝術教育并桃李滿天下,受到后輩和社會的敬重,在他們的努力和栽培下,建立了中國式的現代雕塑教育體系,形成了良好的藝術氛圍和學風。
他與他同時期的藝術家相比,一生所承擔的各種職務,使他擔負了更多的責任和使命,擁有了更多的榮譽,反之也帶給他更多的災難。他的人生是不平凡的人生,是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充滿坎坷的人生。今天舉行他的紀念碑作品展覽,從他一生創作的無數座紀念碑作品中,可以窺見中國紀念碑雕塑發展歷程之一斑,給我們研究歷史、研究雕塑史提供了形象佐證。劉開渠的一生是中華民族在整個20世紀遭遇的苦難之縮影。他的命運與共和國的命運同呼吸,共患難,榮辱與共,緊密相連;他的藝術歷程是我們尋覓20世紀中國雕塑慘淡、曲折、艱辛并漸顯輝煌的歷史發展足跡。
回望·反思,重讀經典。中國的現代化是中國近代革命理想的歷史必然。客觀的分析和解讀這一歷史真實,將對我們今天構筑現代中國的文化方向,建立我們自己獨立的文化價值觀和評價體系有著重大的意義。如果能對我們今天面臨的各種問題有所借鑒和警示,能夠起到拋磚引玉作用,這也就是在我們這里舉辦這樣的展覽之意義所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