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著名學者易中天為一位雕塑家個展作序,將點評從遙遠的三國指向身邊的人,引來雕塑圈內不少爭議。
被易中天以個展序言形式點評的藝術家是已愈古稀的李維祀,他作品很多卻上鏡很少,與易中天同在廈門大學任教,后者管他叫“大老李”, 稱“大老李”是個寬厚、謙和、個子大膽子小、農民似的藝術家,他生活中很老實而藝術上很“淘氣”,永葆童心不怕挨揍“總能給人以感動或者驚喜”。至于李維祀的藝術,易中天卻欲言又止,自稱“言多必失,就此打住”。
易中天淺嘗輒止的“點評”讓雕塑界普遍覺得不過癮,有人佩服這是點到即止,有人認為這是隔靴搔癢,不論如何,由于易中天的點評,默默無聞的李維祀瞬間獲得了比以前更廣泛的關注。
4月19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的“李維祀藝術展”策展人鄒文認為,雕塑藝術是一種重型藝術,需要集體合作完成,雕塑家苦于勞務、慣于邊緣,很難為社會所了解,許多雕塑作品家喻戶曉而其作者卻鮮為人知。有文化名人“點評”他們,能夠令他們的形象和作為招人眼,是幸事。
針對近幾年楊振寧、余秋雨、馮驥才、郁鈞劍、易中天等文化名人偶有跨界發言,點評藝術家而惹來圈內反“點評”的現象,鄒文表示,文藝本身就是交叉的,“內行”的業界自評已呈思維定勢,了無新意,文化名人“入侵”雕塑界所做的點評,或淺或深總能激活一種話題。對于長期被埋沒而成績不俗的李維祀,易中天的引薦能立竿見影地體現名人效應,這很好。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