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窗之誼最珍貴。更何況是一眾有過工作經歷的人為了共同的目標再次聚集在一起,重溫求學舊夢,同吃同睡,探討對藝術的認知,深造技藝,切磋交流,感悟生活積累。沒有了少年的青澀,多了分成熟穩重和豪氣,自然能結下深厚的友情。子胄于去年就和我說起過,要策劃一個關于他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創作研究生班的同學的全國巡回展。經過多時的籌備,他的愿望終于實現了。由澄·旬藝術機構主辦的“澄·當代油畫藝術展”終于4月16日拉開帷幕,而首展就選擇在當代藝術的重鎮上海的春季藝術沙龍亮相,成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學術主題展。
澄:多用在佛經,有心澄體靜、靜心、沉靜等意思,在這里喻指藝術家執著藝術,靜心追求和研究之意,更重要的是說明一種從藝的心態和狀態。處陰休影,處靜息跡。在分開了多時各自沉寂了無影跡之后,展現在聚光燈下的是令人耳目一新的面貌。參展的6位藝術家——李藻華、陳子胄、廖新松、張國忠、杜曉東、賀華陽,來自于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崗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度,自己的方法,由于他們的美學基礎、文化結構、社會背景各自不同,看藝術和對待藝術的角度和判斷自然就不會一樣,其最后的選擇和呈現的精神品格也就不同了。
李藻華的《殘荷》系列語言成熟,技法意象,表達了生命從華麗輝煌到殘敗消亡的自然規律,揭示了對生命、時間流逝的無奈,以及對寂滅之后的升華與新生的期盼。荷葉本身的殘敗、斑駁、清瘦、凄涼的形態隱含了極其大寫的筆意,李藻華把這種天然的筆意幻化為筆觸使得畫面具有一種暢快淋漓之貌。此時,筆觸已不僅僅是一種筆觸了,筆觸與形態完全融為一體,柔和、簡約與凄涼,讓人面對畫面忍不住有種觸景生情、抒發詩意的感慨。
陳子胄對自己熟悉的江南自然物境,描繪起來得心應手,作品質樸而純粹,蘊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修養。而從他最近二次入選全國油畫展的船廠題材作品中可以看到其畫風的轉變。那些船塢里林立的鋼鐵巨人被表現得崢嶸和挺拔,似乎在風雨中哭泣和吶喊著,鏗鏘有力,油彩淋漓的表現手法,更增加了現實與空間的強烈對比,一反他在江南風景中的溫和情調,呈現了他對不同題材的駕馭能力。這一系列作品中的藝術精神包含著當代觀念的思想,深刻地表述了人和自然、人類生存空間的社會性反思。
廖新松幾年來從《陽光天堂》、《藏系格薩爾王傳》到《珠姆》、《雁蕩山》組畫、《雞冠花》油畫系列,對筆觸、色彩、體積、節奏以及畫面空間結構的處理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和風格,尤其是最近的《首都機場》系列,在首都機場這個小小的聯合國里,各種人物的膚色、表情、狀態結合在這個繁華的、流動的特殊場所里,蘊涵著巨大的信息量,廖新松把這種信息處理成了繪畫,把人與人之間的既模糊又明晰的關系表現得淋漓盡致,其藝術語言構建了一種當代意識較強的意象油畫風格。
張國忠的《昆侖山》和《遷徙》系列作品,有著濃郁的版畫情調,強調灰白二色的運用,但灰色中又蘊涵著豐富的色彩。整個畫面似淡淡墨痕,白色的點、線、面,活躍于灰色之中,如虛似幻,但細細辨認,卻物物清晰,層次分明,形成了自己獨具意趣的自由天地。這種畫面的張力是迷蒙的,淡雅的,悠遠的,如同溫和的陳酒,散發著迷人的醇香。讓人能夠靜靜地、細細地品味其表現的時間、空間以及歷史的無限與虛幻,愴涼與悲壯。從容不迫,遠勝于強烈的視覺給人帶來的沖擊。
杜曉東是一位深深扎根于黑土地上的藝術家,家鄉的沃土和冰川雪原賜予了他力量與靈感。他的風景畫再現了北方原野的大氣以及大地之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而《手機》系列作品,則展現了他對題材的敏銳把握能力。手機——這個似乎能從形式上縮小貧富差距的后工業產品被畫家選為道具用來表現城鄉變遷中的農民狀況。畫面中的人物因為一個手機的點綴而表情生動,意氣風發,活靈活現,傳神地表現了富起來后的農民那種精神面貌。
賀華陽的作品選擇人們不太熟悉的鴕鳥來表達動物的叛逆與不安的敏感,面貌是如此的截然不同。當一個原本拳頭大小的頭部被放大成卡車輪子一樣巨大時,其動物的本性也被無限地擴大和扭曲了,這就增加了觀賞者與它審視時的不安與驚恐,進而對平常意識里溫柔的鳥類,也產生了驚懼、警惕、迷惘、敵意,顯得有一種不真實感。那些放射狀的羽毛筆觸和若隱若現的眼神,表達出一種神秘、一種困惑、一種掙扎和一種不安。讓這種情緒在畫面與觀者之間互動與傳遞,引人遐思。
按子胄的計劃,這個展覽還將在北京、香港等地進行巡展,最后一站到杭州劃上圓滿的句號。在北京的展覽,還將舉行學術研討會,邀請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姚永老師,張祖英老師、水天中老師、張曉凌老師以及在京藝術媒體和有關批評家參與,并出版大型畫集等等,看樣子是要在求學故地弄出點聲響,以不枉在藝術研究院求學的經歷,不枉在確立研究方向和藝術目標后各自所作出的努力,同時也是向老師和曾經幫助和關注過他們的人匯報,聽取意見,知道不足,從而更加完善自己的藝術風格。
在如今的藝術界,大人物小人物都有亮相的權利,人們不會因為名頭大了就唯馬首是瞻,也不會因為名頭小了就等閑視之,關鍵還是看實力,看你的作品是否真的有藝術魅力。好在這6人雖然名頭不一,選擇不同,但秀出來的作品各有千秋,還是能夠打動人,引起人們的共鳴的。他們在傳承、發展、創新上多少都作出了一分成績。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